PO18文学 > 历史小说 > 帝国再起 > 第一百六十四章 逆臣(三十六)

第一百六十四章 逆臣(三十六)

    几社诞生于江浙,成员仅有六人,被称之为几社六子。弘光后,陈子龙和夏允彝加入鲁监国朝,在南直隶组织抗清。但是随着他们的殉国,几社星散,六子中的徐孚远南下投奔郑成功,又在中左所重建了几社,后世称之为海外几社。
    海外几社同样是六人,即徐孚远、张煌言、卢若腾、沉全期、曹从龙和陈光禄。陈凯与海外几社中除张煌言外的五人关系很好,甚至被很多人称之为是海外几社七子之一。再加上他在广东的两个行政副手——王江和曹从龙也都是浙江人,而且还都曾在鲁监国朝任职,他能够知晓曾作为鲁监国朝首辅的张国维的背景,这倒不足为奇。
    至于地方上的问题,陈凯虽然出道最晚,但是作为地方官的资历却是仅次于郭之奇的存在,远远超过其他三人。可陈凯既然能够说服郭之奇,显然后者也早就明白了这里面的门道,只是缺乏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魄力,但是陈凯却有。
    “在面对满清时,汉人以及所有被满清压迫的人们都存在着成为我的盟友的可能;在面对封建皇权之时,藩镇和儒家士人阶层便是与我同一个战壕的战友;若是有一天,我需要与藩镇或是儒家士人阶层开战的话,又有谁可以作为我的助力?”
    脑海中突然跳出了这么个念头来,陈凯立刻将之放下。满清和封建皇权都还活蹦乱跳的,如果真的有那一天也会是很久以后的事情,起码现在没必要想得太多。
    “竟成。”再开口,钱谦益的声音之中已经明显可以听出沙哑之色,他所要说的亦是没有出乎成的意料之外:“变法,事关重大啊。”
    自古变法者,难有善终,就算是得了善终,往往也会遗祸子孙。往前的不谈,只说大明一朝,张居正的死后抄家便是最好的明证。
    钱谦益果然还是那个钱谦益,其性格中软弱的一面即便是有着战时内阁首辅的身份加持也不可能轻易遮蔽掉的。眼见于此,陈凯则是慨然笑道:“变法之所以会使得变法者难得善终,归根到底是使既得利益者受损。现在,我们只是顺应现实罢了。”
    “可皇上……”
    这三个字刚刚出口,钱谦益勐地便惊醒了过来。战时内阁是干什么的,他从在绍兴亲见了陈凯写给郑成功的书信的那一瞬间就已经心中有数。
    大明皇帝将处断国事的权力一分为三,分别掌握在司礼监、内阁和六科给事中手中。这三方呈鼎足之势,大明天子的封建权利便稳如泰山。陈凯向李定国要到了黄钺,内阁才同时拥有了票拟和批红这两项大权,若是由战时内阁决议六科给事中改由咨议局推举的话,那么面对皇权的便不再只是一群皇帝的秘书,而是三权合一的官僚集权!
    那是比受历朝皇帝所忌惮的相权还要可怕的存在,果不其然,就在他被此刻的胸中所想震惊得几乎难以呼吸之际,陈凯接下来的话更是印证了他的方才所想。
    “《易经》有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我等既被时人称之为是当世贤臣,自然要致君尧舜上。”
    赤裸裸的将约束皇权的乱臣贼子之行径与儒家经典联系在一起,陈凯说得心安理得,甚至就连此前还犹豫不决的钱谦益亦是涌出了一种理所当然之感。这才是真正的儒家,确切的说是亚圣孟子的儒家。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到“君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再到“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孟子的思想和言论令一千多年后的明太祖都惊惧万分,直言“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封建皇权的予取予求之间本就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是故当时已经成为了封建皇权最大既得利益者的朱元章自然要将孟子请出文庙。
    奈何,儒家士大夫阶层借星象一说表示了反对的态度,朱元章也只得又将孟子重新请了回去。他们反对的仅仅是一个古人在文庙中的位置吗,显然不是,他们维护的是孟子的民本思想,维护的是儒家思想在明王朝的地位。
    民权与皇权之间的斗争这一千多年来从未停止过,无非是作为封建时代“民”的代表——儒家士人阶层所具象化的“绅”比一般的老百姓可以从斗争中更早,也更多的获得利益。这在任何时代其实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就像是人生而平等,可总会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平等。
    钱谦益原本以为战时内阁是文官、藩镇们借永历弃国的机会窃取皇帝手中的批红权,以谋求内阁在朝政上更大的话语权。哪想到陈凯竟志不止于此,这个家伙显然是要将“周召共和”在大明彻底制度化,是要一步到位的将大明天子彻底虚化为“大明寺”中供奉的泥胎木偶!
    “真是个逆臣!”
    如是腹诽过后,钱谦益亦是不由得自嘲,他将陈凯定性为逆臣,他们、郑成功及其背后的闽藩、李定国及其背后的晋藩、还有那些夔东明军,又有哪个不是逆臣?
    当大明天子予取予夺的皇权成为了几乎所有仍旧在为大明帝国浴血奋战的文官、藩镇们所畏惧之物,畏惧于等到大明中兴的那一天,皇帝存在着凭借手中大权将他们这些曾经的流寇、曾经效忠过其他大明宗室、也必将功高震主的文臣武将们逐一铲除掉的可能,那么皇帝的特权,就断没有让它继续存在下去的必要性!
    当他重新端详起众人,郭之奇自不待提,这位文渊阁大学士比其他人更早为陈凯说服,此间的态度自然也不会有什么能出人意表的。而他再看向文安之和张煌言,此二人竟与郭之奇一般无二。
    待他再行转向陈凯,那倔强、孤傲的神色一如当年。钱谦益记得很清楚,与他一同潜伏在东南为大明中兴而奔走的好友们无不是对陈凯的兵法韬略和治世之才推崇备至,但在称赞的同时,也同样少不了对那个可笑的童生功名的惋惜或是嘲笑。可是现在看来,这个家伙才是真正的儒者——当旁人还在为经典中略有歧义的一二章句辩论不休之际,陈凯却已经在将亚圣的思想付诸于实践了。
    “知易行难,竟成胜老夫良多啊。”
    战时内阁未来的首辅大臣站起身来,郑重其事的整了一番衣衫,旋即便是深深一拜。接下来,文安之、郭之奇、张煌言亦是如此。
    眼见于此,陈凯坦而受之,随后才站起身来逐一回礼。此,即是他们对将儒家思想付诸于实践的先行者的尊崇,亦是他们对陈凯为儒家士人阶层谋求阶级利益的感佩。
    “揭阳郭氏是当地大族,大到了被温体仁、周延儒排挤回乡,仍能得到当地知县、东林党健将冯元飙邀请编修本县县志;”
    “夷陵文氏是官僚家族,文安之的父亲文国珍坐到过雅州知州。还有一种说法,说是文安之系庐陵信国公之后,这位庐陵信国公便是南宋宰相,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注)
    “鄞县的高丽张氏更是世代官僚家族,远祖可以追朔到宋仁宗时的宰相张知白,张氏家族于元时避祸高丽,至明初始归鄞县,为区别其他张氏家族故称高丽张氏,虽说到了明末时已是家道中落,可其父张圭章仍能坐到从五品的刑部员外郎,可见底蕴仍在;”
    “至于海虞钱氏,更不必提,真正的名门望族。”
    陈凯不觉得这些世家大族出身的文官能够充斥战时内阁有什么值得奇怪的,他仅仅是以这些人在历史上的表现和当下的地位以及他们背后的势力作为挑选依据。
    况且,科举确实较之更早的选才制度更为公平,但世上的事情从来都是相对而言的,世家大族的子弟较之寻常百姓家的孩子能够获取的资源多得仍旧根本没办法拿出来比较,所以科举考试得中者绝大多数亦是这类家族的子弟。
    这样的概率问题其实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从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子弟受到家族的荫庇、供养,而家族的兴盛亦是需要数代人持续不断的努力方可实现,本就是相辅相成的。
    换做是旁人,陈凯或许还要揣度一下其人用心之中到底是公心多一些,还是私心多一些。但这几位,历史已经替他筛选过了,无论他们此刻是否支持于他,都是出于消灭满清、中兴大明的原则,并以此作为衡量是非对错的准绳。至于能够在中兴大明的同时进一步的约束皇权,那不过是上面的添头罢了。
    “那一次,郭阁部便与我说过,大明的中兴之主自当是今上。对此,我深以为然,闽王殿下亦是如此。”
    “是的,今上是烈皇唯一还健在的堂弟。遵照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传承之法,理应如此。”
    向郭之奇点头示意,后者亦是作出了回应。接下来,陈凯便转而对钱谦益言道:“未来大明中兴,天子自可优游荣养,安享富贵终身。”
    钱家在明末已是富可敌国,其中极其重要的一项收入便是海贸。否则的话,当时还只是总兵官的郑芝龙也不会有那么大的面子将儿子送去拜前礼部侍郎、东南文宗领袖钱谦益为师。
    正德皇帝的情况,钱谦益不甚了了,但天启皇帝的驾崩,那其中的可疑之处,他当年多多少少的还是有过一些猜测。此间,陈凯摆明了就是在问他。钱谦益心中勐震,面上却是不显分毫:“竟成言之有理,战时内阁自当确保今上及今上之子孙永享富贵荣华。”
    “既然战时内阁可以确保今上及今上子孙的福祉,那么先帝、绍武皇帝及同为远支宗室出身的鲁王殿下的历史地位和生前待遇,我等亦当保全。”
    说到此时,陈凯已看向张煌言。透过历史,他很清楚这位兵部侍郎与郑成功其实情况差不多,都是名义上效忠永历,实际上心里面各有各的效忠对象,区别无非一个是隆武,一个是鲁监国而已。
    只是隆武早已驾崩,鲁监国却还活得好好的。奈何当年唐鲁之争的后遗症仍在,郑成功虽然收留了鲁王,但却对其并不待见;而张煌言则是一边岁供不绝,一边唯恐郑成功忌讳而“十年不敢入谒”。可是等到历史上永历败亡的消息甫一传来,他便立刻去找郑成功,希望郑成功能够奉鲁王为正统,但却仍旧没有得到郑成功的支持。
    以陈凯对郑成功的了解,无论是透过史料,还是他亲身接触,郑成功可以接受任何一位大明宗室登基,唯独不能接受鲁王朱以海。这是原则问题,就像是闯营系和西营系的明军会担心未来大明中兴,天子有可能会清算他们挖祖坟、杀宗室、逼死崇祯的那些旧账是一个道理。
    此间,陈凯已经先后与郭之奇和文安之约定了永历的正统性不可动摇的原则,那么就断不会支持鲁王。除非缅甸方面胆子大到了敢亲手杀害大明天子和太子,但这可能吗?
    须知道,就算是咒水之难,亦是吴三桂大军攻入缅甸,逼迫缅王交出永历所致。如今大明已经将近夺回江南半壁不说,只说李定国大捷磨盘山,缅甸方面只怕是连薄待的胆量都未必有,更别说是谋害了。
    其实,从张煌言接到郑成功的邀请返回绍兴时就已经预料到了会有这么一天——哪怕是永历弃国,陈凯仍旧奉其为主,不仅仅是李定国极力支持,就连郑成功也明言任何敢于在这个当口跳出来的家伙都将会是战时内阁和他们这些藩镇的敌人。这话,其中九成九就是说给鲁王朱以海和朱以海最大的支持者,也就是他听的!
    现在,陈凯明确表示战时内阁会保障鲁王的历史地位和生前尊荣,而其他阁臣也没有任何一个提出哪怕半分质疑。这里面,自然有陈凯将鲁王和隆武捆绑销售的成分在,但结果却是他这段时间以来所真心期待看到的。
    “下官愿交出故定西候所部兵权。”说到此处,张煌言却是顿了一顿:“于战时内阁。”
    张煌言还是在担心战时内阁不能确保鲁王的安全,只是在陈凯看来,张煌言和张名振从一开始就把事情想岔了——郑成功在乎的不是那几千兵勇,历史上郑成功麾下大军十数万,现在更是坐拥雄兵二十余万,区区几千兵勇,就连粮饷都要靠郑成功拨给,又算得了什么。郑成功在乎的是鲁王的支持者存在着会利用这些兵马助其复起的可能,是鲁王咸鱼翻身的可能性,而非兵权本身。而张煌言和张名振则认为要凭着这些兵权使郑成功不敢对鲁王如何……
    “此事我可以向闽王殿下说明,想来书信抵达之日,闽王殿下和鲁王殿下此后皆可安枕无忧矣。”
    与张煌言协商促使其交出兵权,这是陈凯早前就想过的,他相信郑成功亦是希望他能做到其始终未能做到的这件事情。为此,郑成功还在一封书信中浓墨重彩的提及过一些江浙的儒生劝说他不要违背祖制的事情。
    什么是祖制,大明祖制,天子弃国,朝中群臣当拥立新君即位,以避免弃国的天子做出危害国家社稷的事情,英宗皇帝和景宗皇帝就是最好的例子。
    可放在今时今日,一旦永历被废,还有何人可以继承大统,尚且在做赘婿的朱三太子?显然不是,那位皇子现在还并不为人所知。那么当万历皇帝“最后”一个继承人被废除后,群臣就只能从远支里挑选,曾一度监国,在江浙拥有广泛支持者的鲁王朱以海便是最大的受益人。
    当永历弃国的消息传开,在江浙,郑成功与鲁王支持者之前的一场博弈已悄然展开,郑成功的回答则一如历史上对张煌言那般,压根儿不予支持,甚至是不予理会。
    原本,陈凯还打算借那书信迫使张煌言接受用兵权换取战时内阁对鲁王的保证,但是现在却已经用不着了,张煌言远比他想象中的要聪明得多。
    搞定了鲁监国系,陈凯转而看向文安之,以着更加郑重其事姿态的言道:“晋藩、蜀藩、旧秦藩及夔东众将,早年为天降灾厄所致、为贪官污吏逼迫,被迫为贼。然,甲申以来,各部幡然悔悟,为大明、为华夏浴血奋战,更有为数众多的将士以身殉国,足见其悔过之心。诸般前情自当一笔勾销,战时内阁当确保他们的未来与其他将士无异,勿使将士们一边为大明流血、一边还要对未来忧心忡忡。”
    “如此,众将士自可心无旁骛。”
    文安之重重点了点头,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夔东众将的心思。为了安抚他们,文安之可不仅仅是劳心劳力那么简单——在这武汉地区接触了些时日,陈凯才知道,原来文安之到任后,没过多久便让他的第七子文秉吉迎娶了涪侯谭文的女儿为妻,更是将二女儿嫁给了闯营出身的宜都侯塔天宝。
    为了安众将之心,文安之已经将夷陵文氏与夔东明军彻底捆绑在了一起。无论是为了夔东众将、还是为了文安之,亦或是为了那些仍在为大明战斗的西营系明军,战时内阁必须做到对这些前流寇与其他明军一视同仁,陈凯断不会让这些历史上的英雄即流血又流泪。哪怕未来的威胁未必是老朱家,就算是那些儒家士人想要反攻倒算,也绝对没门!
    “当然,遵照众将例,孙可望亦前情可悯,然其以亲王之尊背叛大明,战时内阁断无宽恕之理,更不会接受其投降。”
    “自当如此!”
    几乎是异口同声,文安之和郭之奇便对陈凯关于孙可望的处断表示了肯定的态度,他们都是永历朝廷走出去的督师文臣,一个被其软禁半年之久,备受威逼利诱,另一个则是亲眼见证了孙可望的跋扈自雄,对这位秦王殿下皆是一个恨之入骨。待陈凯再看向钱谦益和张煌言,此二人亦是无比郑重的点头示意,他们显然也不能容忍一位大明亲王的叛国投敌!
    “我主张将这些全部写进战时内阁成立诏书,并公示天下。诸君可有异议?”
    “老夫没有任何异议,我等组建战时内阁行的是为国为民之事,心怀坦荡,自无不可对人言。”
    “正是如此。”
    见众人再无意义,便约定了待所有议题讨论完成后由钱谦益主笔写就请立战时内阁奏疏和战时内阁成立诏书,这亦是未来的内阁首辅大臣的分内之事。
    战时内阁筹备会议的会期计划是为三天,前两天的会议安排一致,即上午在黄鹤楼集体会议,下午会见士绅百姓代表,晚上自由分组讨论。而第三天则是上午进行最后的决议,下午举行会议闭幕典礼,李定国已经把祭祀用的“三牲”都运到了武昌府城。
    第一日上午的会议很快就结束了,用过午饭,他们稍作休息便要会见士绅百姓代表。当然,在用饭之前,还是要向明太祖的神主牌行礼,以示郑重。
    “行礼之前,我还有一个想法。”
    “竟成但请直言。”
    “我想,既然我等已经议定,由锁厅试进士铨选及咨议局会推六科给事中之议桉,那么今天下午或可向士绅百姓们透露一二,看看民间对此的反馈如何。”
    注:此据说是出自康熙年间的《文氏谱略》,笔者汗颜,未能接触到原文出处。
新书推荐: 万界聊天群:真千金狂赚百亿爆红 九剑诛魔录 三国:夫人,我乃正经人家 特警乱明 与死对头医生闪婚,心痒难耐了 绣花王爷淘气妃 当今球王 大师姐重生断情,师门都慌了 狐狸,给王生个崽 皇上,离婚请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