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18文学 > 历史小说 > 万千世界许愿系统 > 第六百五十一章 邸报

第六百五十一章 邸报

    没来过这个时代,就不会知道物资匮乏到了极致是个什么样的场景。
    身为大王,在王宫之中自然是什么都不缺乏。
    可出去到了民间,那日子过的是真的苦。
    老秦人在商鞅变法之前,战斗力低下。
    而商鞅的军功授田授爵一出来,老秦人立马化身战无不胜的强军。
    根本性的原因,就在于老秦人太穷了。
    商鞅的变法,根本上就是给了贫苦的老秦人一个发财致富,成为人上人的机会。
    相比起有华宅,有美人的日子。上战场上去搏命算得了什么。
    人穷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那就是真的不怕死了。怕的只是没有翻身富贵的机会。
    王霄之前出咸阳城北上,巡视郑国渠的时候,算是见识到了极端的穷困是个什么样子。
    郑国渠沿线的百姓,那是位于盐卤地上。
    日常生活吃饭不是追求吃饱,而是追求能不能吃得上。
    缺乏布帛,许多人家真正能出门穿的衣服只有一套,谁出门谁穿。果果的下地干活都是在晚上,因为没人看到,而且不会磨损布料。
    家中穷困,别说铁锅这种奢侈品了。用的工具都是石头木头做的。
    王霄亲眼看着,那些为了改变自己家中命运而拼命挖渠的百姓,是如何用这种工具生生挖开大地的。
    所以王霄决定增加物产,让百姓们活动更好一些。
    粮食方面,王霄没有太大的办法。顶多是在土化肥方面提供一些意见。
    不过这种技术革新,没有强制推广的能力的话,老农们是绝对不会轻易接受的。
    而强制推广,吕不韦肯定不干。
    他现在想方设法压制王霄呢,哪里还会给他继续施恩的机会。
    至于占城稻什么的,先不说获取的难度,本质上那种稻米需要在长江以南的地方才能真正的发挥其用处。
    现在的大秦,根本就是用不上。
    所以,王霄以自己的名义开始推广桑基鱼塘。
    所谓的桑基鱼塘,就是在池埂上或池塘附近种植桑树。
    以桑叶养蚕,以蚕沙,蚕蛹等作鱼饵料,以塘泥作为桑树肥料。形成池埂种桑,桑叶养蚕,蚕蛹喂鱼,塘泥肥桑的生产结构与生产链条。
    二者互相利用,互相促进,达到鱼蚕兼取的效果。
    桑树,叶子可以养蚕用来制作衣物。
    果实是桑椹,能吃能酿酒。
    木材可以做家具,叶子和皮可以入药。
    而鱼塘的话,几十亩的鱼塘就可以养上万斤的大鱼。
    鱼是一种非常适合食用的肉类来源。
    比起那些需要入山林狩猎的猎物来说,不但获取容易,而且染病的几率也很低。
    当然了,前提是得好好烹饪,不能吃鱼脍。
    吃鱼脍追求的是美味鲜味,对于追求填饱肚子的百姓来说,基本上不至于生吃。
    秦国现在没有大战,百姓们闲暇的时光比较多。正式做各种工程的好时机。
    历史上这个时候一般都是去挖山修陵墓,或许是去修长城什么。
    现在的话,王霄表示希望大家可以先为自己的肚子而忙碌起来。
    王霄自己在王宫里面开辟了一块地方搞示范。
    不过他自己做起来容易,但是百姓们推广却很难。
    此时的关中并非后世水土流失严重的样子,而是森林密布,河川湖泊到处都是。
    哪怕是在小湖泊四周扩建,他也得有足够的工具才行。
    所以兜兜转转的,又来到了生产资料上面。
    王霄找到墨家的人,自己提供思路,然后让墨家的人去干活。
    新式的冶炼方法,包括鼓风箱,在水边建水车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从用木材为燃料改变为用煤炭作为燃料提供更多的热量等等。
    直接用煤炭的话,会导致含碳量过多发脆。
    不过这比起增加金属的产量来说,根本不值一提。
    这些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王霄还没有亲政。能够名正言顺动用的力量也不算多。
    所以摊子铺开的时候很大,可进展却是一直不快。
    吕不韦的各种使绊子一直没断过,最正当的理由就是要保障郑国渠的修建,从而不断抽调王霄手中的力量。
    而王霄的优势,则是在于他弄出来的这些东西都是非常得人心的好事。
    哪怕吕不韦想要捣乱,也只能是用些小计策拖后腿。想要在决策层面上否定,根本就做不到。
    就这么推进下来,直到过了数年之后,才算是初步见到了成效。
    桑基鱼塘方面,关中大小湖泊之中有近半被改建。大量的桑林和鱼塘,提供了海量的鱼肉资源以及蚕桑资源。
    衣食住行四大生活必须的前两项,得到了有力的补充。
    冶铁方面,新技术的运用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与好处,最终达成了在整个大秦工坊的推广。
    带来的最直接的改变,就是大秦金属产量与质量上的大幅度提升。
    不过这些金属出来之后,大部分都是被强势的军方给截胡。留给民用的份量并不算多。
    好在总量上的大规模增加,哪怕是少部分在民用上,比起以往来说也是让人眼红般的改善。
    别的不说,咸阳城周边的村镇里,基本上已经再也见不到石头木头做的农具了。
    甚至于,家家户户都能有口铁锅来用。
    不要小瞧铁锅,这可是真正的战略性武器。
    历代对草原的禁止出口的物品里,铁锅每次都是名列前茅。
    有了铁锅,就可以随时吃到热食。无论是对于行军作战还是日常生活,都有着难以想象的好处。
    在王霄的努力下,大秦的国力已经强盛到了咸阳城周边百姓,人人家中都能用上铁锅的程度。这绝对是一项了不起的善政。
    在王霄看来,这种程度的改进收获不算多大。
    毕竟比起他所经历过的工业时代来说,这么点点的产量增加,在工业时代里就连浪费掉的废角料都算不上。
    当然了,在老秦人与墨家人眼中,几千几万斤的铁器产量那都是了不得的收获。
    这么多的铁料,足够打造多少万件的农具锄头犁刀了。
    造纸术方面,因为技术含量太低,所以是最早就出成果的。
    纸张一出来就是大受欢迎,甚至出口列国为王霄赚了不少钱。
    王霄不缺这点钱,文化普及什么的也不是短时间内能做到的事情。
    所以,他用纸张做了一件创举。
    那就是发行邸报。
    邸报实际上出现的时间很早,在西汉时期就出来了。
    当时各郡在长安城内都有办事处,派驻有常驻代表。这些人的住处,就被称为邸。
    他们的工作是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带着,通过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那里。
    这种形式,就是最早期的邸报。
    当然了,这只是一种信息汇总,而且不会面向民间。
    所以真正意义上最早的报纸,起源于唐朝。而邸报这个称呼,则是从宋朝开始。
    现代的吹子们鼓吹西方多好什么的,实际上那些东西都是咱们老祖宗们玩剩下的。
    像是现代世界人人都爱的钞票什么的,那些都是咱们多年前就已经弄出来的。
    如果不是因为蛮族的毁灭,咱们早就站在了世界最巅峰。
    王霄弄了邸报出来,一出来就是按照正规报纸的节奏在弄。
    正版上都是大秦的大事件,像是什么郑国渠的修建进展,某某县令调任等等。
    副板上则是一些热门话题与外国时政。
    像是赵王的王后是技师出身,咸阳城哪家权贵的姑娘跟谁跑了什么的。
    王霄还特意增加了增刊,用来登载小说。
    第一篇出来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封神榜。
    一个笔名叫做冬天里的花儿的人,在邸报上开始连载封神榜。
    当然了,这部小说之中,也是尽可能的用这个时代的话语来描述表达。
    别的小说都不合适,不说写作方式什么的,单单是时间段就对不上。
    所以王霄只能是上封神榜。
    而且他还养了一二百个能说会道之人,满大街的拿着邸报进行宣传,尽可能的做到人尽皆知。
    来自现代世界的王霄,非常清楚舆论的重要性。
    自己身为秦王,占据了法理上的制高点。再一手抓军权,一手抓舆论。
    那这天底下谁也威胁不了他。
    很明显,在这个精神享受空虚匮乏。看本书最多也不过几千几万字,要多精炼有多精炼的时代里。
    故事详实,内容丰富的封神榜一出来,立马引起了极大地风潮。
    甚至于,外地的豪富们开价数十金,只求一份邸报用于收藏。
    发行几期之后,甚至有来自许多郡县的人,蹲守在发行院之外翘首以盼。
    只要拿出来,立马就是直接用金购买。
    王霄还想着给邸报上增加广告的,只是愿意打广告并且能支付大笔广告费的太少。
    而且总感觉步子太大会扯到那啥,所以就暂时放弃。
    吕不韦非常眼红邸报,试图用各种手段弄到手。
    只可惜邸报从最基础的纸张,到后续的制作,乃至于内容的编撰都牢牢的掌握在了王霄的手里。
    这东西根本就没办法抢,就算抢走了,最受欢迎的封神榜他也不知道后续该如何去写。
    越来越感受到压力的吕不韦,头发都愁的发白了。
新书推荐: 度关山 绝世:瑞兽的星斗复兴计划 诸天万界神级数据线 恶魔beta(gl+ABO) 自蹈覆辙 (重生) 逃荒种田:我靠医术发家致富 万界图书馆 糖给你我也给你 火影:我能融合万千血统 忠桾(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