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18文学 > 历史小说 > 龙虎大宋 > 第五十章 招聘平民姑娘

第五十章 招聘平民姑娘

    四川盆地气候温润,眉州又是临江之城,所以即便是阳光普照的日子,空气也不会干燥,自然也就没有灰尘,整座城通透的像是被大雨冲刷过一样。
    南关街的石板路乌青发亮,左右店铺摊位卖的都是笔墨纸砚和文人字画,是眉州有名的文化街。
    杜若给薛婉儿买的宅邸就在这条街东,是一处占地十几亩的四进别院,花了杜若五千多贯,如今薛婉儿已经搬进去住了三天,杜若也让杜青将宅契交给了她。
    今日天清气朗,杜若带着杜青,来到了这里。
    开门的是薛婉儿侍女,薛婉儿一并将她也赎了身,留在身边使唤。侍女见到杜若后,立即请他进门。
    “小琴姑娘,这几日婉儿姑娘住的可满意?”
    杜若展开白纸扇,轻轻扇着,他自开春以来就一直拿着扇子,这会天气渐热,总算有点用处了。
    “我家小姐住的很满意,一直念着要谢谢公子,公子总算来了。”叫小琴的侍女似乎话里有话。
    杜若也没在意,他想只要薛婉儿满意就好,那自己就没白投资。
    恢复民女身份的薛婉儿,兴趣多了起来,客厅里都是最近弄的插花,厨房门口挂着一串串蒜头花椒,和谷子小米,墙边房檐下还摆着好几个新坛子,里面不知是腌的酸菜,还是自酿的酒。
    整个宅邸都充满了生活气息,后宅小院里还撑起竹竿,晾着许多粉粉白白的女性衣物。
    杜若有些奇怪,明明前面有客厅,可为什么小琴领自己进了内院,到内厅?这不是待客之礼呀,自己一个大男人,看到内院晾的那些小兜兜什么的还怪不好意思的。
    “公子。”
    薛婉儿含情脉脉的迎接了杜若,她一身素衣淡妆,袖口微卷,皓腕如雪,亲自为杜若倒茶。
    “可巧,我今早做了家乡的甜糕点,待会公子一定要尝尝。还有昨日酿了桂花酒,但要等些天才能成酒,到时候再给公子尝……”
    看得出来,薛婉儿很开心,很享受,杜若木然看了看杜青,杜青却一脸事不关己的表情。
    “婉儿姑娘这里住的可好?”杜若问道,方才问侍女是打探,这会只是开场客气,他知道薛婉儿一定会说好之类的。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薛婉儿却摇摇头,道:“这里什么都好,就是冷清了些……”
    说完,楚楚动人的看着杜若,像个要零食的小姑娘。
    杜若心说你这里不算冷清啊,侍女一个,还给你请了四个使唤的老妈子,实在无聊你可以出去玩嘛,又没人限制你自由。
    “哈哈,确实。”
    杜若笑着点点头附和薛婉儿,借机引出话题道:“这里确实不如坊间热闹,但贵在自由啊,看来婉儿姑娘也是闲不住的人,那我就不绕弯子了。”
    杜若说完,薛婉儿正襟危坐,又害羞又期待的看着杜若。
    杜若也微微坐直身子,薛婉儿一直都不问自己为什么请她来这里,自己之前酒楼的事没成型,也一直不方便说。
    如今,酒楼落成在即,也顺利把薛婉儿请了出来,该说正事了。
    “婉儿姑娘,其实我请你出青楼,是要给你找个归宿,这我之前也和你说了。”
    薛婉儿抿着嘴唇,认真点了点头。
    “那么在说这个归宿之前,我想先问问婉儿姑娘,你是真喜欢音乐吗?”
    杜若看向薛婉儿眼睛,薛婉儿愣了愣,旋即眼里流出一抹坚定,道:“这是自然,我在这里留了间琴房,这一生都不会荒废。”
    “你觉得当前的世间,乐师乐妓们,所受待遇公不公正?应不应该是这样?”
    薛婉儿不解道:“公子为何有此一问?伶人们乃是贱籍,隶属九流,多为百姓轻视,古来皆如此。”
    “是啊,古来皆如此。”杜若摇摇头,道:“但这样不对,你们用才艺为人带来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带来了享受,却是贱籍,被人不耻,这样不对,不该如此。”
    薛婉儿彻底愣住了,她心中自然是认可杜若的话,但不知道他为何有此一说。
    杜若继续道:“你知道为什么人们轻视你们吗?”
    薛婉儿木然摇摇头。
    “因为工作环境!”
    杜若掷地有声道:“青楼那种地方虽有高雅之处,但本质上就是个酒色财气的大染缸,纵使你歌唱的再好,也不过是陪酒助兴而已,加之身份原因,就算达官贵人们表面尊重你,实际上也只是把艺人当成玩物……”
    杜若说的正起劲,还没说完呢,薛婉儿突然垂首哭了起来,杜若连忙问她原因。
    “公子别说了,想来公子是嫌弃奴家了,奴家不敢奢求什么……呜呜呜……”
    杜若这才醒悟,自己话里老是“你…你们…”的,难免戳到薛婉儿自尊心。
    “抱歉,我不是那个意思。”
    拿出手帕给薛婉儿擦眼泪,好容易将她安慰好后,杜若苦笑道:“我说了这么多,其实是想改变音乐人的现状!”
    “改变?”
    “对!”杜若站起身,挺胸负手,道:“我要自己开一家青楼!”
    “啊?”
    薛婉儿小嘴张的像鸡蛋那么大。
    “别误会,我是为了方便你理解,才说是青楼的,其实我是想开一家不一样的酒楼。”
    杜若比划着,给薛婉儿描绘了一张蓝图:“这家酒楼里,每一名乐师和乐妓都是平民身份,乐妓不陪酒,只负责演奏,拿固定工资加提成……而且签订平等契约,随时可以辞职不干,不用花一分钱,也不会扣工资。”
    “随时可以辞职不干?”
    薛婉儿瞪大眼睛,杜若话里有很多对她来说的新词,但辞职她还是能听懂的,单单是这一条,就让她震惊不已。
    这年头,不说那些卖身给人当奴仆的,即便是酒楼跑堂的伙计,也是签的死契,除非掌柜解雇,否则不到时限辞职的话,轻则克扣大笔工钱,重则还可能被告到官府问责。
    随时可以辞职的工作,简直是天方夜谭,也难怪薛婉儿会震惊。
    杜若嘿嘿笑了笑,从袖口抽出几张纸,递给薛婉儿道:“这是我这几天写的将来雇佣契约,你看看。”
    杜若是回忆前世一般酒吧和歌手的合同写的雇佣契约,别的不说,公平性一定远超这会所有契约。
    “什么?保底就有这么高酬劳?”
    “一天只需要演出四个时辰?”
    “啊?续约满三十年,还包养老!”
    薛婉儿一边看契约,一边震惊着,其实还有包培训、包吃住、有升职机会这些要素在里面,但这些对于薛婉儿来说倒不算什么了。
    “酒楼还有一个月就要完全落成,所以……”
    杜若终于对薛婉儿说出了自己的最终目的:“我给婉儿姑娘找的归宿就是来我的酒楼当艺术总监,顶楼的场子是你专属,但同时,你也得帮我培训新人。”
    薛婉儿立时瞠目结舌,她大概能懂艺术总监是个什么意思,但她万万没想到杜若所说的归宿,原来只是这个。
    ‘终究还是我一厢情愿了。’
    微不可查的苦笑一下,薛婉儿马上调整好了情绪,变得理智了起来。
    “酒楼还有一个月落成?难道那前门大街的一品楼……”
    “对,那是我找人盖的!”
    薛婉儿倒吸一口凉气,心说杜若不愧是出身豪门,一出手就是大手笔。
    “婉儿姑娘,你愿意吗?”杜若认真问道。
    薛婉儿风情一笑,举起手中契约道:“若是这种契约,婉儿千万个愿意!”
    杜若哈哈一笑:“你的契约更好,还附带酒楼一成干股!”
    薛婉儿倒是没推辞,实际上她对干股概念很模糊,反正有个平等唱歌的地方总是好的,而且她知道那新盖的一品楼极为宽大壮观,将来必定生意红火。
    “酒楼若开张,乐师容易请,但按照契约的工时,至少也得十几位乐妓撑场子才行。”薛婉儿开始为杜若谋划起来,“我那青楼之中还有几位好友姐妹,才艺都是拔尖,若是公子肯为她们赎身,她们必定会愿意来我们这边,只是还不够,若是都从青楼挖人,耗资颇费……”
    薛婉儿愁了起来,杜若却摆摆手,笑道:“若是婉儿姑娘朋友,那我去赎便是。但咱们也不能都挖青楼墙角。”
    青楼毕竟是官营,按照大宋律法,私人不许开青楼,杜若开的这个有唱歌表演的酒楼,其实是打了擦边球。
    在这种酒楼没有真正被大众接受,并且有影响力之前,别人随时有机会找借口封杀他。
    他也是仗着自己老爹在成都府路是扛把子,才敢和官营青楼竞争,但也不能做的太过分。
    将来就算自己酒楼火起来,可容量也是有限,眉州其余青楼照样有肉吃,但挖人家台柱子,就过分了,将来杜守义如果调走,免不了被找麻烦。
    所以,杜若可以帮薛婉儿救几位失足朋友,但不会大量挖人。
    “不挖人,训练新人也来不及啊!”薛婉儿不解道。
    “谁说训练新人来不及?一个月足以,咱们今天就发公告招些城里的平民家女孩,你来训练她们唱歌。”杜若道。
    薛婉儿却苦笑摇摇头,道:“公子想的太单纯了,即便不学乐器,唱歌也非短短一个月能速成的,且不说学不会唱腔,光那些曲都背不全。”
    民间之所以没有私人开青楼的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这会唱腔已经接近戏腔,难度极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学会的。
    每一位出身教坊的名妓,都是从十几岁开始学,少说也得学三五年才能登台演奏。
    “咱们不学那些旧词曲,学我的歌。”杜若神秘笑道,“我的歌,很容易唱,就像那晚我未婚妻一样,当天学当天就可以唱的很好。”
    流行歌之所以叫流行歌,是因为它是面向平民大众的,对唱功要求相较于古典歌剧和戏剧,简直是小儿科,稍微掌握住腹部运气技巧,就可以入门。
    就算不懂技巧的,只要不是五音不全,也能唱个七七八八。
    “公子的歌?”
    薛婉儿眼睛亮了亮,旋即又黯然道:“算是黄娘子的,和给我的那首,也只有四五首而已,还远远不够。支撑一家酒楼,少数也要五十首曲子……”
    “五十首吗?”
    杜若摸了摸下巴:“那我今天就开始发招聘广告了,婉儿姑娘可要给我好好挑选有好嗓子长得又好看的姑娘培训哦。”
    说完,杜若站了起来,就欲离开。
    “可歌……”
    “我给你写一百首!”
新书推荐: 未婚夫失忆后有了心上人 聆听/雨濯 重回千禧当学霸 我真没想穿越啊 守陵娘子山食纪 小天师 宿敌是我的梦男又怎么了 转职成为怪物猎人! 八零夫妻人生小记 胡同里的老姜一家[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