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18文学 > 历史小说 > 四重禁 > 三十七话

三十七话

    惠能谨记,正欲行礼退下。智远又道,此次前去,凶险之至,必遭受诸多磨难。和尚便教汝忍辱波罗蜜之法,助汝度过劫难。内心能安忍外所辱境,故名忍辱。忍辱有二种,一者生忍,二者法忍。生忍有二种,一于恭敬供养中,能忍不著,不生憍逸;二于嗔骂打害中,能忍不生嗔恨怨恼,是为生忍。法忍亦有二种。一者非心法,谓寒热风雨饥渴老病死等;二者心法,谓嗔恚忧愁疑淫欲憍慢诸邪见等。菩萨于此二法,能忍不动,是名法忍。汝且铭记,各自领悟。

    惠能礼拜而出,回到屋中,是夜辗转反侧。天未亮,便起身下山,不辞而别。至莲花村时,已是阳光明媚。刚一进到村头,便有村民上前问道,“行者今日又来布施?为何不见比丘同行?”

    惠能双手合十,行礼道,“鄙人惠能前来布施,并无比丘同行。”村民左瞅右看一番,问道,“为何不见所施之物?”惠能解释道,“惠能前来是为法施,以法惠施众生,并未携带素食。”那村民立马换了表情,不耐烦地喊道,“你快走吧!”惠能面色平静,说道,“惠能既是为普度众生而来,众生未度,断不能离去。”那村民一脸愤怒,威胁道,“我们这里不欢迎外人!就是比丘前来,不带素食,亦不得礼敬?识相的赶紧走人,莫要后悔。”

    不一会儿,三三两两的,村头便聚集好些村民。向那村民问明情况后,一个个凶神恶煞地走来,一边推搡着一边搜遍他全身。末了,颇为恼火地骂道,“原来是个乞丐,身上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赶紧滚吧!”惠能低头行一礼,镇定地说道,“惠能欲进村度化众生,断不能走。”一村民上前将他推倒在地,骂道,“要你滚就赶紧滚,这村子是绝对不许外人进的。”

    围观的村民无不讥笑,口中议论纷纷。惠能从地上站起来,双手合十道,“诸位已经历经六世轮回依然身陷苦海,惠能若不能消除诸位的罪业,断不能走。”

    村民们见他这般疯言疯语,不再与之劝诫,围上前去好一顿教训。村民们打完后,留下一人在村头看着,其他人各自散去。惠能只觉全身疼痛,口吐鲜血,用尽全身力气爬到水井旁,心中默念智远禅师所授之忍辱波罗蜜,“所谓嗔恚忧愁疑淫欲憍慢诸邪见等,菩萨能忍不动,至无上菩提佛果。”

    惠能于井边打坐,在阳光下暴晒一日,夜里又受风寒侵袭。足足三日,米粒未尽,嘴唇枯裂,奄奄一息。正值此时,天空电闪雷鸣,下起大雨。村民们多年不见此般大雨,惊讶之余无不悄悄看向水井旁的惠能。这雨水甘如饴,一入口中,只觉阳光明媚万物生长,惠能口中念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毁,永不复起……”

    是夜,有村民于夜深时将一颗玉米放到他身前。又过一日,有村民给他换上干的衣服。第三日,好几个村民结伴前来问道,“这村头只有一口水井,行者日夜念经是为何?”

    惠能睁开眼睛,说道,“我在此打坐三日,与日晒雨淋、草长莺飞、鸟叫虫鸣为伴,得悟众生皆有佛性。既然鄙人不能进村度化诸位,便于村口度化顽石野草,也算是普度众生。”

    众村民面面相觑,不解其意,又问道,“行者一直说来此度化众生,难道我等有何罪过?若非这莲花村穷山恶水,大家食不果腹,谁愿意去偷去抢?”

    惠能启示道,“相由心生,境由心转。这莲花村本是观自在菩萨五蕴皆空之地,聚天地灵气得菩萨庇佑,只要诸位消除恶业自会风调雨顺生出清净莲花。”见众人惊愕,惠能便将莲花村的始末一一道来,众人将信将疑。

    村中有一青年提议道,“如行者所说,那贼前世被讥笑一生,我太祖爷爷已过百岁必定知晓。不如,我们前去求证。”众人都觉得此法可行,便领着惠能进村。有村民欲上前阻拦,见无人附和,也只是叫唤几句。

    一行人进到屋中,太祖爷爷回忆道,上代之中确实有一男子因长相丑陋而被村民讥笑,最后服药自杀。再往上推,亦听说有一男子被村民欺骗,去悬崖上采取灵芝,不慎坠落身亡。又有村民拉来黑瘦童子,请太祖爷爷好生瞧瞧。太祖爷爷强撑着身体坐起来,上下打量,突然激动地喊道,“是他,就是他,他来寻仇了……”说罢,倒在床上,没了气息。

    村民们见状,沉默不语。惠能从屋中走出,将那童子拦在怀中,劝化道,“只要诸位彼此为善,放下怨恨,诚心忏悔。所造六世之罪业自会消除,不必再受因果报复之苦。这水井中,亦会长出清净莲花。”说罢,又回到水井旁打坐,口中念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毁,永不复起……”

    有村民迟疑片刻,随他打坐念经。渐渐的,全村村民都加入其中,念起“无相忏悔”。山谷之中,顿时万籁俱绝,唯有诵经之声回荡,尽显空灵。

    一个脚步声突然从远处传来,惠能转身看过去,惊讶道,“禅师怎会到此?”

    智远欣喜地点点头,说道,“井中已长出清静莲花,汝来见和尚,和尚来见你,又有何分别?”惠能兴奋地从水井往下看,村民们也都围上去,却未寻到莲花踪迹。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生清净心。善男子、善女人能脱离六世罪业,彼此为善,众生皆是清静莲花。于井中照见自身,如见莲花。”智远又从袖中取出一幅图,交给童子之母,教化道,“此画乃法净寺历代高僧相传,由上代高僧完成最后一副,画中所载乃是此子六世轮回所受之苦。望生怜悯之心,消除怨恨,从此善待于他。”其母接过画作,于地上铺开,见者无不落泪。

    智远双手合十,说道,“阿弥陀佛!时机已到,善男子、善女人请随我来!”众人不知何事,跟随其来到一座偏僻的山坡。智远指着一簇枯木说道,“汝等合力将此间枯木尽数移开。”村民对禅师心生崇敬,无不尽力而为。

    智远乘机示意惠能,两人悄然离开莲花村,返回法净寺。路上,惠能问道,“禅师指点村民移开那堆枯木是何故?”智远解释道,“莲花村百年前遭遇干旱,树木枯死,堆积于一处。恰巧堵住天沟的水源,造成村中无水。只要移开那堆枯木,自然水到渠成。”

    法净寺深处群山之中,寺中有宝塔耸立,历代高僧之舍利子存放其中。智远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惠能模仿其动作,静默不语。

    末了,智远起身,再拜而出。惠能紧随其后,请教道,“禅师可否是在与历代大比丘禀报那莲花村之事?”见智远点头,惠能又问道,“禅师为何又不言语?”

    “言语在心中,佛祖在心中,何事可以言说?”智远说道。

    “历代大比丘与禅师既然知道莲花村的始末,为何不前往度化,免去众生六世轮回之苦?”惠能又问道。

    “佛祖普度众生,众生却未因此得度。一切佛法皆有因缘,世间本无一世、二世、三世之分,汝又何苦执着于六世轮回?”智远慈祥地看着他。

    “禅师之意,乃我与这莲花村有佛法因缘,命里注定由惠能来度化此劫难?”惠能问道。

    “阿弥陀佛!汝见惠能度化莲花村,和尚见莲花村度化惠能,不应生起分别心。”智远望着远方,指着后山一处方向,指点道,“所谓持戒波罗蜜,持守戒律,并常自省,能对治恶业,使身心清凉。你且于后山之中,寻一菩提树下,各自领悟。”

    惠能不敢怠慢,顺着所指之方向即刻出发,于后山中遍寻。眼见太阳就快下山,虽满山丛林,却始终未见菩提树踪影。又至一高处,向下望去,郁郁葱葱一片,如何分辨菩提?

    天空渐渐阴沉,直至漆黑一片。惠能生起一团火光,四处寻找野果充饥,奈何天意弄人,满山之中竟无果树。山中雾气渐浓,阴冷潮湿,四周寂静无声。惠能饥寒交迫,守着一堆篝火取暖,默念忍辱波罗蜜抵御饥饿。

    突然,身后有些动静,他灵活地闪到一棵树后观察。只见一只野兔慢慢地探出头来,傍地而行。惠能常年在山中砍柴,常遇大雨被困山中,烤食野兔之事偶有为之,本能地一个大步上前抓住野兔。口中长吁一口气,心想终于不用饿着肚子。

    那野兔被他抓在手中,耷拉着耳朵,有节奏地眨着眼。惠能不经意间看见它的眼睛,仿佛从中看到智远禅师的身影,不由得猛地一回头。原来是虚惊一场,他靠着树坐下,朝四周看看。耳边响起智远禅师的教诲,“持守戒律,并常自省,能对治恶业,使身心清凉。”手不自觉地松开,那野兔落在地上,犹豫一会儿,迅速跑开。

    熬过漫漫长夜,惠能拖着疲惫的身躯,继续寻找。从清晨到中午再到黄昏,几乎将整个后山又翻了一遍,仍然一无所获。他已经饿得意识模糊,时常以为身边某棵树就是菩提树,结果都是幻觉。

    不远处,忽然飘来一阵香味,精神为之一振。顺着香味飘来的方向过去,果然是一猎户在生火烤野味,闻着便叫人口水直流。那猎户发现有人,观察片刻,笑道,“小兄弟,你也是上山打猎的猎户吗?看你这样子,应该是什么都没打着吧,不如过来一同享用。”惠能连声致谢,坐到他身旁,接过猎户递来的美味。一抬头,竟发现是野兔,当下愣在原地。那猎户问道,“小兄弟为何不吃?”

    惠能虚弱地说道,“我昨夜抓到一只野兔,想着放它一条生路,没想到……”那猎户一拍他的肩膀,豪爽地笑道,“小兄弟想必打猎时日不多吧?这野兔你不吃,便是我吃。即使我不吃,明日又有其他猎户抓了去吃。本就没有生路,何来放生之说?我看小兄弟身体虚弱,还是赶紧吃吧。”

    惠能强撑着身子站起来,谢道,“多谢善人一片好意!鄙人虽不是比丘之身,却得智远禅师几番教诲,一心向佛,自当遵守佛门清规戒律。众生皆有佛性,野兔亦能成佛,望善男子能放弃这打猎营生,广积福德。”

    离了猎户的烤火地,又是一夜饥寒交迫。

    惠能几度入睡,几度饿醒,直至重见日出。这一夜格外的长,又觉得格外的短。他背靠着树起身,走了几步,又虚弱地倒在地上。阳光洒满山谷,叫人感受到一丝温暖,身体的痛苦也减轻不少。

    不远处,又看到一颗菩提树,身子却动弹不得。他使劲最后力气摇摇头,定一定神,再看过去还是菩提树。环视一周,竟然全都是菩提树,可实在没有力气上前证实。想来这片树林已经待了三天,若有菩提树早该发现,定是幻觉作祟。可每一次看过去,眼前都是菩提树,口中不由得念道,“何处是真,何处是幻?”索性闭上眼,不去看四周,脑海中浮现一片菩提树。

    只见他脸上突然现出浅浅的笑容,整个人感觉轻松不少,意识也变得清晰。远处传来喊声,“惠能,惠能。”声音越来越近,原来是惠智从智远处得知他在后山,前来找寻。惠智扶他下山,又去厨房拿来不少素食,惠能吃罢不久便昏昏沉沉睡去。

    也不知过了多久,智远禅师敲门而入,问道,“汝可见到菩提树?”惠能坐起来,答道,“弟子得见。”智远又问道,“所在何处?”惠能答道,“在弟子心中。”

    智远欣喜地点了点头,说道,“天地虚空不可思量,而佛门戒律区区三两句。若要时时持戒,不为外境所染,唯有心中安住菩提,方能时刻观照内心。行正道,弃恶念。”

    惠能礼拜道,“多谢禅师教诲!”

    智远禅师请他起来,传授道,“欲乐勤行善法,不自放逸,谓之精进。精进波罗蜜之法,一者身精进,二者心精进。若身勤修善法,行道礼诵讲说劝助开化,是为身精进。若心勤行善道,心心相续,是为心精进。汝于莲花村中,以‘无相忏悔’劝助村民开化,实乃修身精进。至于那心精进,汝既不识经书,北行路上遇有僧侣比丘务必虚心讨教。凡见佛门中人,务必称呼为‘上人’。一言之为上,方能虚心以求教。”

    惠能醒悟道,“禅师要赶我走?”

    “来即是因缘,去亦是因缘;见即是因缘,离亦是因缘。和尚又怎会赶汝走?是汝要走。”智远摇摇头道。

    “弟子愚钝,不应生起分别心。”惠能禀道。

    “六波罗蜜之中,汝已习得法门有四,唯禅定波罗蜜与般若波罗蜜不曾修习。此乃机缘未到,不必强求,下山去吧!”智远说罢便缓步离去,未有半分留念。

    是夜,惠能趁天黑独自下山。忽听身后有人喊道,“惠能,惠能。”原来是惠智得知他要走,连夜追过来,将一包干粮和一点碎银子赠于他。惠能收下干粮,只道这银子我绝不能收!惠智几经劝说无果,遂将随身所带泥钵交到他手上。说这泥钵随我出家数载,你拿着它,一路上遇人可行乞食。

    惠能收下泥钵,问道,“比丘布施乃积福德,乞食又是为何?”惠智解说道,“乞食乃众生行施舍,是为众生积福德。”惠能想了想,又问道,“若遇贫苦人家,乞食虽增其福德,却空其腹,云何?”惠智答道,“那便离去,前往富裕人家乞食。”惠能辞别惠智,朝黄梅东禅寺行去。
新书推荐: 小家小业 不道德关系(伪父子盖饭,3p) 精神体是幻想系如何贴贴 莺莺(古言1v1) 《可恶,又被抓住了》(np sp改后重传) 谁家清冷白月光天天咬人腺体啊 哑巴小道士被顶级大佬盯上 十三夜 [排球少年同人] 我在排球当教练 [柯南同人] 真酒的自救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