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18文学 > 言情小说 > 星耀湘楚 > 第六章 播种希望石羊桥

第六章 播种希望石羊桥

    1970年春节过后,经历过下放农村劳动锻炼洗礼的教师们,马上又要重操旧业,到组织分配的新的教学岗位执教。

    王耀楚被分配到县城东北方向10多公里的石羊中学。

    离别武冈二中那一天,他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全搅在一起了。从1960年进入这所学校,快10年了。10年一觉都梁梦,他在这里迈开了教书育人崇高职业生涯矫健的第一步,把心血和精力全部倾注在可亲可爱的学生身上!他对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树木花草、每一处建筑物、每一块石头或每一处摩崖石刻和碑文,无不浸润着浓郁深厚的情和爱!他在这里莫名其妙地被挂过黑牌、当过“牛鬼蛇神”、陪过罚跪和批斗、睡过“鬼窝”“大铺”、提心吊胆受过武斗惊吓,但都能忍辱负重以国家民族安危为重,志存高远盼旭日东风河山长春。他肩挑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行李,也是全部家当:一床被子,几件衣裳,最值钱的就是一些常用的工具书籍,外带一把锄头。穿过了绿覆荫浓的鹅卵石小道,走下了“二邓祠”旁的石级台阶,就步出了梧桐和水杉掩映的校门。在法相岩前停住脚步,心里道声“再见了”;在摩崖石刻下,默诵一次“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金刚经》偈语,就大步流星地朝玉带桥方向走去了。

    赧水是资江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城步苗族自治县的资源公社(后改为乡)。另一条支流夫夷江,发源于广西资源县,流经湖南新宁,在邵阳县与赧水汇合而称为资江。跨过玉带桥,顺赧水而下,过了新东,就是石羊桥。王耀楚挑着行李,并无心思欣赏沿岸风光景色,走了约3小时,忽见前方一7拱6墩半园拱联石桥,知道这便是石羊桥了。他查过资料,此桥为800年前南宋淳熙年间进士李友直始建,300多年前清康熙2年云南人安一龙又捐资重修,也祘是县内一时代乆远的文物古迹了。据说桥面原来还盖有遮雨避风的木结构建筑,气势很有点与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的风雨桥相似,屋宇内还备有长凳和茶桌,是当地老百姓耕余休闲品茗摆“龙门阵”的场所。特别是每年端午节河面举行划龙船比赛,各家各户就提前来占凳子座位,一时半刻后划龙船比赛开始,桥上桥下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后来桥上建筑被拆除,那些昔时的闲情逸趣和热闹场面也就成了尘封的史料。正浮想联翩之时,忽见前面有一位学生模样的人,他就问去石羊中学还有多远。那学生模样的人自我介绍:“我就是高1班的学生,叫熊玉梅。学校就在对河桥的北端,一下子就到了。”他便根据那学生的指点过了桥,一路朝群山环抱、绿水环绕、风景秀丽的石羊中学走去。

    石羊中学也叫石羊学校,是石羊公社的最高学府。学校有小学、初中,也有高中。那年月,批判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砸烂了“城市老爷卫生部”,将城里的医院解散或停办,医师都赶下乡去了;“老爷教育部”砸得将烂未烂,但学校倒是首先砸烂了不少,许多有名望的教师也被优先赶到乡下去了,王耀楚就是搭乘这股“长风”到了石羊。但对于石羊中学来说,王老师的到来,无疑是一大福音。学校破天荒办高中,高1班就是1969年春季招生的,学生来源既有本地初中和农中毕业生,也有被砸烂停办了的县城中学的学生,而且66届、67届、68届的都有,年龄不等,文化程度也参差不齐。至于师资,则对不住,基本上是本校初中教师与学生一起“直升”高中。王老师此刻的到来,可想而知就是众望所归了。不过需要归需要,国情归国情。中国的国情是捧上压下,如果王老师是调省城、京城,那叫“荣升”,自然在“捧”之列;而现在是由县城调公社,亦即乡下,则叫“下放”,自然在打压之列。搭帮王老师人缘好、人品好、口碑好,可以不打压,但捧之断不可能,且大可不必。按照几千年形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惯例,他虽被安排在比较重要的教学岗位,但仍是学校普通的一名员工。好在他本本份份素来只知“埋头拉车”,不擅“察言观色”,悄悄地来了就来了,並没引发什么爆炸性新闻和轩然大波。

    高1班共有40多名学生,均系不同年龄与层次的农家子弟。为他指过路的熊玉梅同学是全班最早认识王老师的学生。她对新来的这位身材高挑、面容和善、目光炯炯、声音宏亮的老师充满好感。她做梦也没想到,这位昨天向她问过路的陌生人就是自己的新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她甚至后悔当时为什么不直接送他到学校。对于一位新老师,学生们总不免有着些许的好奇,在众人纷纷的议论中熊玉梅得知这位王老师是从当时县里最好的中学武冈二中来的,而且还是教高中毕业班的把关老师。大家都怀着或挑剔或崇敬的心情拭目以待。

    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那个年代,知识分子都被冠上“臭老九”的混名,风传“知识越多越反动”,不少学生误认为“读书无用”,有的还说什么“只有鼎锅里煮白米,哪来鼎锅里煮文章?”学校教学很难步入正轨。再者,师资和教学设备等条件的缺乏,理化课根本无条件做实验,教材和教学内容肆意精简删节,学生也确实觉得学不到什么有用的知识,给学校教育也平添了几分困难。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王老师顶着“读书无用论”、条件简陋和师资不齐等诸多压力和困难,胸怀“仁爱之心”、“有教无类”和“诲人不倦”的宗旨,与农村孩子打成一片,融在一起,日夜操劳,呕心沥血,忘我工作,克尽天职,播种希望石羊桥,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和满腔热血,倾注在石羊那山、那水和那群孩子们的身上,给这所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学校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王耀楚深知,要批判“读书无用论”,要树立“尊师重教”的社会新风气,那是要中央、政府努力才能做到的。自己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员,毕竟人微言轻、无济于事。但位卑未敢忘忧国,小人物有小人物该做和能做的事,关键是身体力行努力去做。他想起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过的一则箴言,说是一人遇事不顺,去拜访高僧。高僧带他进入黑暗的房间,点亮一盏灯,整个房间都亮了。然后高僧手持灯盏,走到阳光下。同是一盏灯,此时似乎感觉不到它的光亮。高僧说:越是黑暗时,越不能熄灭生命的灯盏,越要点亮人生的光芒。这光芒,就是理想、信念和希望。王耀楚觉得,他此时能做的,也唯有用自己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去亲和学生、影响学生,帮学生点亮理想、信念、希望之灯!

    王耀楚是百分之百的现实主义者。学校现有教学条件他是没有力量也没有办法改变的,他不能象魔术师幻化出实验室和仪器设备来;师资缺乏他也没有分身术,不能再变出几个数理化教师来。但他同时又是百分之百的乐观主义者,十分崇尚“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句话,相信“精神”在特殊条件下可以变“物质”,相信石羊这方水土养育的这些学生伢子、妹子们,只要悉心加以教育培养,同样能成长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之材,同样能出学者、教授、科长、处长。“十步之内,必有芳草”,我既然到石羊桥来了,就是与石羊桥的父老乡亲、农民兄弟有缘,就是与石羊中学这群青年学生有缘。我可以千方百计把我的语文课教好,把我的班主任工作做好,把同学们的理想、信念、希望之灯点亮,让他们明白:将来要面对的挑战比已经经历的挑战,更重大;将来要面对的机会比已经获得的成功,更精彩;将来要面对的财富比已经获取的财富,更丰富;将来要走的路程比已经走过的路程更长远,更开阔。

    上课铃响了。王耀楚老师从从容容走进高1班的教室。同学们对语文课并不是十分热爱的,以前上课时,交头接耳讲小话者有之,伏在桌上鼾声如雷者有之,甚至吵吵闹闹者也有之。如今换了新老师,传得又是那么神,到底是真还是假?到底能有何通天法宝整治班里那些“飞天蜈蚣”?40多颗心都在咚咚咚地跳荡,40多双眼睛都在轱辘辘地张望,40多对耳朵都在直直地竖着聆听。只见身材高挑、文质彬彬、约摸30多岁年纪的王老师环视了一下全班同学,转过身在黑板上嚓嚓嚓写下“王耀楚”3个既有几分飘逸清秀又有几分刚劲端庄的粉笔字,再转过身来,面对同学们,微笑着用他那特有的浑厚声音说:“同学们好!我叫王耀楚,是你们的语文老师,也是你们的班主任。今后我将和你们一起学习。”话音未落,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是同学们对王老师的第一印象。说实在的,这个第一印象非常好、非常深刻。

    在学习环境和教学环境极差的背景下,老师要教好学,学生要上好课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可王老师没有被当时的不利条件所左右,全身心地投入到他的教学中,尽心尽力地给同学们上好每一堂课,解答同学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释疑同学们遇到的每一道难题,直到同学们弄懂弄通为止。

    那是一堂别开生面的作文课。作文题:《驳“读书无用论”》。为了帮助同学们审好题,准确理解题意,他用大半个课时就“读书到底有没有作用”这个话题展开讨论,让同学们自己用讨论的方式进行驳斥。讨论刚开始比较冷清,多数同学不知从何谈起,担心自己谈不好会被人笑话,于是左顾右盼,等待别人先发言。王老师就不断启发和鼓励同学们,强调:“不要怕说错,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也不需长篇大论,只要是真实想法,哪怕一句、两句也行;即使说错了,也不会抓辫子。”讨论马上由冷清转向了热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抢着发言。讨论告一段落后,他简要地做了个小结,肯定大家踊跃发言,情真意切,突出了主题;指出少数同学观点还不够明确,对“读书无用论”的危害认识还不够深刻;强调“我们是新中国成长起来的有理想、有抱负的革命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如果我们现在不好好读书,不认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没有远大理想和真才实学,将来就肩负不起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重任!”最后,他语重心长地希望大家综合今天的讨论发言写好作文,而且不要做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扎扎实实把书读好,把各门功课都学好,真正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这种启发式的教育为同学们重新认识读书之重要起了关键作用。

    那天,王老师给同学们讲授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时,刚开始还有个别同学在讲小话,渐渐地不知何时台下已寂静一片,只有老师在台上神采飞扬的讲解。同学们40多双眼睛齐刷刷地投向讲台。此时的同学们仿佛跟随着老师一起奔驰在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原野上,体会那人世间无与伦比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的雄奇与壮美。王老师用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激发了同学们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激情和对崇高事业、崇高人格的追求。此后的语文课堂再也不见过去那种纪律涣散的情况,每每王老师一走进教室,底下就变得鸦雀无声,每一个人都用心等待着老师带领大家开始又一次崭新的心灵之旅。

    当时班里有部分同学的语文基础较差,王老师却从未放弃过那些所谓的差生,而是想方设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很多同学畏难作文,王老师就特别重视作文教学,一再提醒同学们,今后走上社会作文的重要性。他深入浅出地告诫大家,作文就是写话,就是把心里想要说的话形象、准确、生动、有逻辑、有条理地清楚明白地写出来。不管将来你从事何种工作和职业,都离不开作文。他还利用作文讲评课,教同学们掌握作文的要领、方法和技巧,较好地打牢了同学们的写作基础。讲评时,把学生中较优秀的作文当范文让大家一起学习,既鼓励了先进又勉励了后进。批改作文也非常认真仔细,篇篇都有针对性很强的批语,错别字、病句都用红笔标出,责令改正,如果下一次再错,就打上偌大的惊叹号,以引起警醒。由于要求严格、指导具体、趣味性强,大家的作文水平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学校还是这所学校,教室还是这间教室,学生还是这40多个学生,就是因为王耀楚老师的加盟,高1班这个平淡的班集体就演绎出了许多不平淡甚至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这是一个课间休息的短暂时间。徐建雄、熊玉梅、陈华荣、唐绪文等七八个同学聚集在王老师简陋的办公室兼卧室里,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忽然,不知哪一位同学严肃地发问:“王老师,我们对您的语文课硬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但‘五体投地’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总弄不大明白。您能帮助我们加深理解和记忆么?”王老师听后,定了定神,憨厚地笑了笑,说:“可以。我做个‘五体投地’的动作给你们看,保证你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说完,就将两只手撑在床上,两只膝盖跪在床上,再低下头,額头也贴在床上。一边表演一边说:“这就是‘五体投地’,不过那是在地上,我这是在床上。”同学们见了笑个不停,都说:“记住了!记住了!”

    人,只有经历过艰苦,才能懂得幸福的涵义;只有经受过磨难,才能倍加珍惜收获的喜悦。高中阶段,是好多贫困学子一生中最为艰难的时期。而这一时期,如果能得到谁的真心支持和鼓励,将会铭记终生。陈华荣同学就终生难忘王耀楚老师的仁爱和关怀。当时,由于家父病故,母亲生病卧床,弟妹年幼,全家生活的重担全落在了他的肩上。上学还是失学?等待他做出抉择。王老师知道他的情况后,不辞辛劳多次到他家做家访,鼓励他鼓起勇气战胜困难,继续完成学业。王老师还帮他想了一个勤工俭学的办法,靠自己的劳动支撑起一个家,而且不耽误学习。从此,他每天上学时挑一担空便桶放到学校厕所,放学后挑一担肥料交到生产队,挣回一天的工分,做到学习生产两不误。这件事在全班同学中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和议论。赞扬支持者有之,冷嘲热讽者有之。就在他情绪低落,失去勇气,又准备弃学时,王老师在全班班会上旗帜鲜明地表扬了他,严肃尖锐地批评抱岐视态度冷嘲热讽的部分同学,并号召全班同学学习他的励志精神,使他重新振作精神,坚定了战胜困难的信心,继续勤工俭学。逆境中,他坚持刻苦学习,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攻克每一道学习难题,以优异的成绩多次受到学校的嘉奖,出色地完成了高中阶段的学业。

    王老师的“仁爱之心”和不分课内课外都“诲人不倦”的精神,在同学们心目中产生了极大的亲和力、凝聚力。同学们都爱他、敬他、亲近他,就象众星捧月、绿叶扶花似的,班集体越来越团结,后进生悄悄变先进,有的人还暗下决心,要以他为偶像,将来也当一名跟他一样的光荣的人民教师。

    其实还远不止这些。王老师当班主任,事事、处处都是为学生着想,为班集体着想。乡村学校,当时经济条件不宽裕,基本上没有什么班费,买教材都得去县城新华书店,请人挑运要花运费。为了替同学们节省开支,王老师就自己去买,去挑。40多个学生的教材,40多套书籍课本,要往返几趟县城才能运回学校。一次,王老师挑着老大一担课本,扁担压得颤悠悠。行至七里桥路段,被正好进城去的本班学生徐建雄撞见了。徐大为感动,提出要帮老师挑。王老师却坚持自己挑回学校,说你进城去肯定有事情要办,不能误了你的事。徐建雄是1963年进县一中念的初中,属“老三届”,1966年停课搞文化大革命,直到1968年毕业,本来应继续在一中念高中,因学校被砸烂办了汽配厂,1969年才就近入学在石羊中学念高中。这位学生初中就是团支部书记,高中又是学生干部,是班里的优等生,对王老师非常尊敬。后来他把王老师亲自从县城挑运课本的事告诉班里同学,同学们就更对老师肃然起敬了。

    1970年冬天,学校组织高、初中同学一起搞了大约一个星期左右的野营拉练。出发前,王老师说:“这次拉练一是深入煤矿和农村,向工人、农民学习,培养我们的好品德;二是增强我们的体质体能;三是学知识、长见识,提高写作能力。希望大家珍惜这次机会,好好学习和锻炼,发扬吃苦耐劳、团结友爱的精神,沿途要严守纪律、注意安全、尊重群众、爱护群众财产、善于观察思考和归纳总结,回校后每人必须写一篇关于野营拉练的体会文章。”说完,就带领“先遣队”出发了。这次拉练去了大圳水库、文坪煤矿、安心公社、云山林场等地。每到一处,王老师不顾一天的劳累,迅速与当地有关负责人联系,为即将到达的拉练大军安排食宿和活动内容。这次拉练,同学们虽然辛苦,却很快活。到达云山林场时,部分同学显得有点吃力,个别的已腰酸腿痛,有寸步难行的感觉。这时王老师边走边给大家鼓劲,发动有文艺才能的同学唱的唱歌,打的打快板,讲的讲故事、说笑话,同学们疲劳大减,很快就登上了云山宝顶。拉练结束后,同学们各自命题写了一篇作文。说也怪,平时作文总有同学搜索枯肠没东西可写,这一次却都有写不完的内容,而且各有侧重,各有特色,写起来得心应手、栩栩如生。讲评时,王老师高兴地说:“这次拉练功不可没,提高了大家的写作水平,使我们弄懂了什么叫‘言之有物’、‘水到渠成’、‘留心处处皆文章’!”徐建雄同学写了一篇《保家卫国,匹夫有责》的文章,文情并茂,扣人心弦,王老师给予了应有的褒奖。

    王老师做家访也别具一格。他不限于只同学生家长接触,而是在家访时与左邻右舍及当地群众广泛交谈,尽量准确掌握学生在家的学习、生活、劳动、品行等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全面了解学生、家长、群众对老师和学校的要求和建议。家访得到的重要情况和典型事例,凡是适宜公开的,他会选择时机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通报,或表扬,或鼓励,或提醒。如徐建雄等同学在家经常主动帮助村里的“五保户”挑水、碾米、打柴的事,他就及时在班上进行了表扬,夸这是‘雷锋精神’在平凡生活中闪光。对那些在家挤时间刻苦学习、学以致用和少数家境特别贫困、山高路远从不迟到早退的同学,他更是赞誉有加。一次他去某同学家家访,正好这位同学与父亲到很远的山里干活未归,他就到附近的农家找人攀谈,直到很晚了,学生父子回来他又继续家访。那位学生的父亲非常感激,执意要留他吃饭,他推辞说已经吃过了;后来找出仅有的几个鸡蛋要煮了给他吃,他也无论如何不准。直到深夜结束家访,才高一脚低一脚地空着肚子回学校。

    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王耀楚在石羊桥两年多时间,把满腔的心血和浓浓的爱倾洒在石羊中学那群乡村孩子的身上。他在耕耘,拔除掉丛生的杂草,开挖出黝黑的土壤,平整成畦畦如画的垅畴;他在播种,撒下一把把理想、栽下一棵棵信念、织出一片片希望。能有收获吗?他坚信:能,一定能有收获!

    1971年和1972年春天,石羊中学高1班、高2班学生分别如期毕业,人人都拿到了红红的、心爱的毕业证书。这可是石羊桥人的骄傲!是石羊中学的骄傲!这80多名莘莘学子,可是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在石羊桥这片热土上由自己学校亲自培养出的第一批、第二批高中毕业生哦!这80多名莘莘学子,虽然当时国家高考制度尚未恢复,不能马上进大学深造,但以后陆陆续续基本上都走上了工交企业、文化教育和机关团体等不同工作岗位,十几名同学还担任了各级领导干部,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如徐建雄同学,毕业后当年8月就招干到湖南省储备局工作,曾任人事处副处长、调研员等职;唐绪文同学毕业后招工到娄底火车站工作,后提干,先后担任过党委副书记、副站长、工会主席及纪委书记等职务;陈华荣同学毕业不久招工到广铁株洲北站工作,从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一位企业干部、贸易公司经理;熊玉梅同学后进湖南师大深造,成了湖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的讲师;李徽罡同学曾任邵阳罐头厂副厂长。在家乡武冈市工作的同学就更多,如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毛立友、正科级组织员曾昭耀、市经管局副局长庾光生、市林业局副局长林善成、市民政局副局长毛银香、市教委熊云姣、市工商银行毛巧云、市妇幼保健院蒋顺元等等。同学们缅怀往事、感念师恩,都永远铭记王耀楚老师帮他们点亮理想、信念、希望之灯的功绩。

    徐建雄在《如此良师终生难忘》的长文中,称赞“他,是我学生时代认识最晚,直接给我授课时间较短,却给我印象最深、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位良师。”“他,不愧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具有可敬的人格魅力,是我心目中的人生楷模。”

    唐绪文在《师恩难忘真情永远》一文中,“蓦然回首与王老师的师生情谊、心路历程,万般思绪顿时涌上心头”。他念念不忘恩师“不管将来你从事何种工作和职业,都离不开作文”的教诲,参加工作后,充分利用工作之余刻苦自学,不懈努力,获得了北京经济管理学院和武汉大学新闻学院大专、本科学历;学以致用先后成为株洲日报、广州铁道、人民铁道、娄底日报、湖南日报、中国企业报、工人日报等20余家报刊杂志的通讯员和特约记者,发表了1000多篇消息、通讯、散文、评论与报告文学作品。他效仿恩师胸怀“仁爱之心”和“感恩之心”,充分利用铁路运输优势,联络铁路同乡同事,积极主动配合原武冈生资公司、物资局、外贸局、乡镇企业局等部门,确保家乡进出口物资在铁路的运输畅通;同时还千方百计为家乡领导与同乡外出提供中转和乘车方便;前几年又不遗余力地为故乡修建石羊拦马大桥献计献策,集资筹款,使赧水河上一座坚固雄伟的双曲双拱桥得以梦想成真,为风景如画的石羊增添了一道美丽的彩虹。他深情慨叹:“回顾40余年师生风雨同舟,一路同行,既经历过艰难曲折的岁月,也共度过光辉灿烂的日子,老师成为当之无愧的一代名师,学生也成长为国家的有用之材。每当我回到故乡伫立在石羊桥头,又仿佛看见年轻英俊伟岸挺拔的老师在桥面从容走过,青石板上留下了一串串深沉的脚印……”

    陈华荣称王老师是“我生命中至今难以忘怀的最重要的一位长者”,就象有位著名女歌唱家在那首歌里唱的:“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尊敬的王老师哦,没有您在那漆黑的夜里帮我点亮那盏灯,没有您宽厚、仁爱地呵护我勤工俭学,我怎能完成高中学业?我的漫漫人生路上又怎么可能演绎出后来那许多精彩故事?师恩浩瀚如海,这感天动地的师生情,怎么能不让人心灵震撼?怎么能不铭刻在心、终生难忘!

    熊玉梅是王老师到石羊中学任教遇到的第一个学生,也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当时就暗下决心,要以老师为偶像,将来也当一名跟老师一样的光荣的人民教师的才女,她对老师更是情真意笃。她在《忆当年,恩师情》的回忆文章中,感情细腻、行文婉丽、行云流水般记叙了“老师确实用他的博学、幽默和亲和力征服了我们”的诸多逸闻趣事,从心底里惊叹:“这么多年过去了,当时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人生几何,能遇此良师,幸哉!”熊玉梅与恩师也确实有缘,不仅是师生情,还有同事情。她1976年从湖南师大毕业后分配到武冈二中任教,其时王老师也早从石羊调回二中,直到1982年她调往株洲,整整共事了6年之久。“旧事茫茫,予怀渺渺。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一些人,一些事,总是留在了心底深处。人生就是一个目送的过程,我曾心怀诚挚的祝福目送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踏上人生新的征途,而王老师当年就是这样目送了我们。”
新书推荐: 未婚夫失忆后有了心上人 聆听/雨濯 重回千禧当学霸 我真没想穿越啊 守陵娘子山食纪 小天师 宿敌是我的梦男又怎么了 转职成为怪物猎人! 八零夫妻人生小记 胡同里的老姜一家[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