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秦 作者:轻杖胜马一壶醋
第三百七十二章 罢兵之议
斩秦 作者:轻杖胜马一壶醋
第三百七十二章 罢兵之议
ps:此在纵横,可是老醋闲来看了一下,可悲的是,因为入了vip,居然某站的点击远高于纵横本站的点击。**!。*老醋不敢要求各位兄弟都掏钱看正版,可看了以后,能否麻烦兄弟们到纵横这里来,给老醋一个收藏,一个评论,也让老醋知道,兄弟们在继续关注着“斩秦”
斩秦的链接是:book.book88484.html
李斯如此响亮而肯定的回答,让颇为郁闷的秦王政不由一振,忙道:“卿有何良策?”
李斯上前,躬身奏道:“议和退兵可也!”
议和退兵?燕赵攻秦,夺了十几个城池,秦军攻之而不能退,此时还要议和,这不是明明对燕赵让步么,怎么反而不利于燕丹名声呢!
不但秦王政不解,其余重臣也都是疑惑。
只是众人都知李斯素来多计,他既敢这么说,定是有所本,秦王政督促道:“此事寡人难解,还请李卿详言。”诸重臣也都不话,静等李斯解释。
李斯心有成竹,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如今燕赵进取太原,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较量,显见是自知进取不足,自守有余,故而以攻人之兵而取守势。
对于秦国来说,无非是增兵、维持、罢兵三个选项。
增兵之议刚才众人都是讲的清楚,已经明显没有什么好处。而维持目前的战局,那也是旷日持久,对于秦来说,虽然不怕,但胜负难分,长期僵持下去,万一燕国使者真的挑动了诸侯之心,诸侯真的有变,攻伐秦国中原诸郡,秦国必然不能退让,只能出兵中原击之。
燕赵虽然现在兵力不足,对于王翦之军只能守而不肯攻,但如果秦国的力量分散于两个方向,燕赵定然会调集大兵增兵于太原。
如今燕国广有北方,按照过去匈奴和东湖的力量,燕国再兴兵十万骑南下太原郡也不是什么难事。
再加上燕国内地各郡兵马十余万,以如此强盛之力和秦国大战,秦国力量两分,对于燕赵则处于劣势。则太原、河东局势危矣!
太原战场如有闪失,中原的诸侯各军必然士气大振,即使有所不利,也会死死抗住秦军,意图和燕赵联手对付我大秦,这对于秦国来讲,断非好事。
故增兵不可,僵持不行,莫如议和。
如今燕丹和赵国使者四出诸侯,欲合纵诸侯攻我,诸侯或心动,或不心动,但燕丹之心,诸侯已知。
如果燕国此时偏又主动和议于秦,则燕丹左合纵诸侯,右盟和于秦,则诸侯又如何敢信之!
燕丹如议和,我秦则许和,以此示之天下,则诸侯日后岂敢再有听燕丹之议而合纵者?
如此燕丹遂得十余城,却不得诸侯之信,又有何名声可言?
况秦燕赵之战,我秦未败,虽然失了十几城,皆为险峻、贫瘠之地,虽不利于日后军事,但也对燕赵国力无甚增益。彼此议和,秦虽略亏,也算不得什么。
但燕赵与秦和议,彼此退兵,太原河东两郡,可暂得缓冲休养之机。
这太原之地和上党诸城,皆我取之于赵,彼时赵国之强,远胜于今日尚不能守之,如等一两年后,两郡恢复一二,那时我秦国大军再出,燕赵仓促之间,又岂能安保目下所侵之地?
如今韩魏两国,皆不过一郡之地,我大军暂不与燕赵对峙,即可南下取韩魏。
韩魏两国,皆是中原沃土,物产丰饶,一旦取之,远胜于北面险峻之地。
燕国国土虽广,但北面皆是胡地,不事耕种,唯多马牛羊之属,赵军丧丁壮三十万,一时国力难复。我大秦取了韩魏之地,那时大举兴兵战于燕赵,则燕赵两国又何以抗我?
故和议之事,看似秦略有些吃亏,则实是明知之举。
李斯侃侃而谈,殿中诸人边听边琢磨,昌平君道:“燕丹既遣使四出诸侯,欲求合纵之事,又岂肯再求和于我?”
李斯回道:“君侯,燕丹不大征国内兵马往援,又主动遣使于军前求和,显见已有畏我之意,其遣使诸侯者,为恐我增兵不和,不得已而为之也,如我秦许其和时,则燕丹定然欣然派使臣前来。”
让燕丹出尔反尔,食言于诸侯,倒也不失为一良策。秦王政这样想着,却又一时拿不定主意,遂道:“李卿之言,或为一策,诸卿且详思之,过几日再议。”
诸臣各自请辞退出,秦王政这此后几日,广征诸臣之见,有言李斯之策可者,有言其策否者,秦王政也是难下决断。
如今秦国中,两位太后皆都尚在,唯华阳太后年纪高大,神渐渐一日不如一日。
从那年嫪毐之乱的处置,华阳太后也知道自己这个孙子和父祖大不相同,秉坚毅,是绝不肯受人牵制的。想想自己年纪这般老迈,也没有几年的活头,这大秦终究还是要靠他自己来担当。故而对于政事料理,一概甚少开口,只在中颐养。
当然,毕竟华阳太后还是要有所安排,故而为秦王政娶了楚国宗女为后,其大婚之时,诸侯使者无不贺之。如今已生有一子,名为扶苏。
两位太后因有前面之事,始终不相往来,秦王政作为后辈,却不肯失了礼数,时常带了王后到两探望。
华阳太后一生无出,深以为憾,见了重孙扶苏,一向喜欢的紧,虽然这几日神不济,但看到这重孙子在塌下调皮玩耍,老太后乐的合不拢嘴。
偶然间看秦王政眉头不展,似有什么心事,华阳太后问时,秦王政遂将燕赵之事说了,华阳太后叹了口气,道:“往日穰侯为相,以武安君为将,攻无不取,战无不胜。然秦之地不广,后先王用范雎之策,远交近攻,和齐燕而攻魏、韩、楚、赵。二十年间,秦之国日强。”
“韩魏者,居于中原,近秦之地,为心腹之患,燕者孤弱偏远,纵有所强,亦不过皮癣之疾也。”
“昔日赵军为强,诸侯昔多恃之以抗我,如今既灭其大军,苟延残喘而已,灭了韩魏,北取之可也。”
“如能得了三晋之地,齐、楚、燕三诸侯,又有何惧哉!”
华阳太后说着,见嬴政沉思不语,又道:“我老矣,不过随口一说,这等大事,还需与诸臣细商之才是。”
嬴政点点头,谢过了老太后,又在中待了一会,这才辞去。
不过老太后的几句话,和李斯所说相符,秦王政大为心动,又和昌平君商议了,遣使军前,令王翦促燕国使者进都中求和。
王翦接到咸阳诏旨,见咸阳决议于燕赵议和,遂派人去榆次见太子丹,道前日荆轲来军前议和,兹体事大,非自己敢决,可请燕国使者往咸阳一行。
太子丹见过王翦使者,赏了金玉车马,令其回去。然后召众谋士商议。
张良笑道:“秦虽欲议和,但我使者到咸阳,秦欲挽回颜面,定多方留难,臣以为荆卿可使!”
荆轲大笑道:“此固臣之愿也。”
于是太子丹为荆轲备高车华服,遣其西去。荆轲带了太子属下宾客侍卫五十余人,自榆次起行,赶奔咸阳。至于太原这里,既有议和之意,双方皆固守营垒,对峙不战。
荆轲一路招摇,足足二十日,才到了咸阳。
秦王政欲议和燕赵,乃是为坏太子丹欲与诸侯合纵之事,又要示人以秦国之强,议和乃燕赵主动。故而早有安排,荆轲到了咸阳之后,出面接待荆轲的,乃是几个百石之吏,那些重臣列卿,无一主动约请者,至于进见大王,更是没人提起。
燕国当初对姚贾,亦是如此,荆轲前来咸阳,张良等人如何预料不到,早已有了定计。秦国重臣既然不见,荆轲也不着急,每日里高车大马,往来咸阳市中,四处拜见诸侯游士宾客。但见有一长可用者,荆轲无不给于厚赠,口中颂太子丹之德,约其北上游燕。
荆轲为人,深沉大度,好剑,出手又大方,诸侯宾客在秦者,无不喜之。十几日下来,荆轲在游士宾客中名声鹊起。
有的宾客见荆轲终日悠游,并不以和议之事为意,私下劝道:“君为燕国之使,来秦议和而不得见权贵与大王,岂非有负于太子之念乎?何不多以金玉贿大王近臣。”
荆轲大笑道:“我燕赵之兵在太原,夺十余城之地,两军对峙,秦对我军无可奈何,和亦可,不和亦可。以金玉贿近臣,莫如赠之豪杰贤士乐!”
荆轲此话传开,诸侯宾客皆议之。昌平君、李斯等朝中卿相,府中多有宾客知道,自然报于主君,昌平君闻言大怒,道:“此子狂妄,我必辱之,以为姚贾报仇!”
于是昌平君大设酒宴,尽召诸侯质子使者会饮。
昌平君为秦国右相,乃是百官之长,诸侯质子使者在秦者,闻昌平君相邀,无不备了厚礼,早早上门进见。
昌平君有意羞辱荆轲,自然令馆驿小吏通知了荆轲。荆轲听说是昌平君相召,倒也爽快,带了从人就赶奔昌平君府中。
荆轲来到昌平君的府前之时,诸侯宾客质子都已早早赶到。府前的门吏,都是得了昌平君吩咐的,他人来了,自然顺顺当当进去,待见了荆轲,却是视而不见。丝毫不予理睬。
荆轲高坐在大车之上,见门吏一个个仰观天,并无迎客之意,荆轲知其有意为之,当下心中一转,计上心来。
第三百七十二章 罢兵之议在线阅读
第三百七十二章 罢兵之议
第三百七十二章 罢兵之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