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第96章

    第96章
    乾隆皇帝游览金陵,这座古城的美景让他乐得都不想回去了。金陵的街道繁华热闹,店铺琳琅满目,各色小吃香气扑鼻。乾隆漫步在街头,感受着这座城市的脉动,仿佛进入了人间仙境。他一听说大炎的会试开始了,急忙派人去打听详情。毕竟大炎是他心爱的女儿陆玄心创建的,将来要是和大清合并了,那也是自家的产业啊。选拔人才,这可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乾隆自然不能掉以轻心。
    但是,当乾隆一听到会试的体裁没有限制时,他顿时火冒三丈。他瞪大了眼睛,仿佛听到了天底下最不可思议的事情。“这怎么行!科举考试体裁没有规矩,那还怎么控制人们的思想?怎么巩固皇权?这不是在搞乱朝政吗!”他怒气冲冲地一甩袖子,桌上的茶盏、笔墨都被他震得东倒西歪,发出乒乒乓乓的声响。他的脸色铁青,仿佛要吞噬周围的一切。
    永琪、小燕子他们看得目瞪口呆。他们从未见过乾隆如此失态,一时间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永琪一脸困惑,不明白乾隆为什么发这么大的火。他试着劝解道:“皇阿玛,您这是何必呢?大炎的科举制度虽然和我们不一样,但也不一定就是坏事啊!”乾隆瞪了他一眼,仿佛要把他看穿。“好事?”他咬牙切齿地说,“这也算好事?选拔人才是国家的根本大事,怎么能这么儿戏?”
    永琪和纪晓岚他们对视了一眼,都无言以对。他们心里暗暗琢磨,乾隆这次南巡之后,怎么性情变得这么古怪?一会儿高兴得像个孩子,一会儿又生气得像个暴君,好像心事重重的样子。他们不知道乾隆的心里到底在想什么,只能默默地跟在他的身后,小心翼翼地伺候着。
    其实,谁又能想到呢?大清的皇帝和大炎的女皇,他们其实是血浓于水的亲人。大炎的繁荣昌盛,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大清的衰败。这让一直自认为是“天朝上国”的乾隆感到无比的屈辱。他无法接受自己的女儿竟然超越了自己,创建了一个比大清更加繁荣的国家。但是,一想到大炎的君主是自己的爱女,而且是位盛世明君,他又感到无比的荣耀。这种矛盾的心情让他无法平静,他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面对这个现实。
    乾隆在金陵的每一天都过得非常煎熬。他既想看到大炎的繁荣,又不想承认自己的失败。他的心情就像是一座火山,随时都有可能爆发。而李清歌则悄悄地观察着乾隆一行的动向。她听说乾隆因为科举体裁的问题大发雷霆时,只觉得好笑。她心想:“如果八股文真的那么好,明朝怎么会灭亡?清末又怎么会受尽屈辱呢?”
    想到这里,李清歌不禁想起了前世那部脍炙人口的《铁齿铜牙纪晓岚》。在剧中,乾隆和纪晓岚关于科举的对话让她印象深刻。纪晓岚疑惑地问:“科举考试和恩科有什么关系吗?”乾隆意味深长地回答:“科举的首要目的,并不是选拔人才,也不是教化百姓。”纪晓岚更加不解了:“那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乾隆叹了口气说:“是为了把天下的才智之士都关进八股的牢笼里,让他们沉迷在词句之中,一辈子都研究不完。这样士子们就会安于现状,天下也就安定了。就算有几个叛逆分子,也只是些小打小闹的草寇,成不了大气候。而如果让文人们成为一无所有的平民百姓,他们就会肆无忌惮地胡思乱想,那是非常可怕的。”
    李清歌深知乾隆的担忧,但她并不认同他的观点。她认为科举制度应该与时俱进,应该让学子们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华,而不是被束缚在八股文的枷锁里。她相信只有这样,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才能让国家更加繁荣昌盛。因此,她决定继续推行自己的科举制度,让大炎的学子们能够在自由的天空下翱翔。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陵的科举考试逐渐进入了高潮。学子们纷纷涌入考场,他们或紧张或兴奋,但都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李清歌站在考场外,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切。她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她相信这些学子们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而乾隆则坐在龙椅上,神色凝重地看着下方的官员们。他的心中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他不知道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他既想保持大清的传统和稳定,又想让国家更加繁荣昌盛。这种矛盾的心情让他无法做出决断,只能默默地等待着考试的结果。
    终于,科举考试的结果出来了。大炎的学子们纷纷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们的文章充满了新意和活力,让乾隆和所有的官员都眼前一亮。乾隆看着这些优秀的学子们,心中充满了欣慰和骄傲。他知道自己的女儿没有让自己失望,她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创建了一个更加繁荣的国家。
    在这一刻,乾隆的心情终于释然了。他明白了科举制度的意义并不在于束缚学子的思想,而在于激发他们的潜力和创造力。他决定接受大炎的科举制度,并将其推广到大清,让更多的学子能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华。而李清歌也看着乾隆的转变,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感激。她知道自己的父亲终于理解了自己的用心良苦,也为自己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而感到自豪。
    和珅,那个圆滑世故、善于察言观色的马屁精,紧跟在乾隆皇帝身后,脸上堆满了谄媚的笑容,附和道:“是啊,皇上所言极是,那他们要是真走上仕途,又会是怎样一番光景呢?”他的话语中带着几分好奇,几分试探,似乎想从乾隆的口中探知更多的圣意。
    乾隆皇帝听了,哈哈一笑,那笑声中透着一股子得意与自信。“他们啊,肯定会患得患失,做事前怕狼后怕虎。”他摇了摇头,似乎对那些被八股文束缚住的士子们充满了不屑,“舍不得那顶乌纱帽和花翎子,更舍不得放弃到手的好处。这样的人,又怎能担当起国家的重任呢?”
    从这番话中,不难看出乾隆皇帝对八股取士制度的深深不满。这套制度,原本是为了选拔人才,却渐渐演变成了束缚思想的枷锁。它像一张无形的网,将全天下的聪明人都关进了一个笼子里,让他们为皇帝所用,为皇权服务。自古以来,皇帝们都想着怎么加强中央集权,怎么独裁统治。八股取士,便是他们手中的一把利剑,用来斩断读书人的思想翅膀,让他们无法飞翔。
    科举考试,原本是为了选拔优秀的人才,为国家注入新的活力。然而,在八股取士的制度下,这一初衷却完全背道而驰。选出来的,往往都是那些死守规矩、不懂变通的庸才。他们对国家、对百姓都没什么好处,只是方便了皇帝自己。如果李清歌,这位大炎的女皇,也继续沿用这套老办法,那大炎的国运可就真的悬了。
    会试考了七天,终于结束了。考生们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一个个都如释重负,迫不及待地跑出考场,尽情玩乐。金陵城里,商场、饭馆、茶馆、酒楼、戏院、按摩店,到处都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秦淮河边、夫子庙街上,白天黑夜人都多得跟潮水似的,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地铁和公交车里更是挤得满满当当,想找个站脚的地方都难。车厢内,考生们或兴奋或疲惫地讨论着考试的内容,而车窗外,则是金陵城独有的繁华与喧嚣。这座古城,仿佛也在为这场盛大的考试而欢腾。
    然而,金陵的本地人却嫌外面太吵,大多都躲在家里,吹着空调避暑,等这股热闹劲儿过去了再出门。他们或许已经习惯了这座城市的喧嚣与繁华,但此刻,他们更愿意享受一份宁静与清凉。
    而皇宫里面呢,就跟外面完全是两个世界。高大的宫墙隔绝了外界的喧嚣与热闹,只留下一片宁静与庄严。考试结束后,考生们的试卷都被密封起来,送到了宫里的文渊阁。那里,是皇帝和大臣们审阅试卷的地方,也是决定考生们命运的关键所在。
    文渊阁内,一排排书架整齐地排列着,上面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籍和试卷。负责阅卷的大臣们或坐或站,正仔细地审阅着每一份试卷。他们中间,有的人已经考中过进士,甚至有人还拿过殿试的三元及第。然而,因为他们都是八股文出身,所以思想可能有点死板,难以跳出传统的框架。
    李清歌深知这一点,她担心这样会漏掉真正的人才。于是,她创新了一种双轨阅卷的方法,让两个人同时看一份试卷,而且这两个人还得是老少搭配。如果他们对某份试卷有不同的看法,就交给上面的官员来决定。这种方法就像我们现在高考作文的双评制度一样,既保证了公平性,又提高了准确性。
    李清歌早就对八股文的不合理之处提出了批评。在她的倡导下,现在那些老套的文体都不再吃香了。礼部和大臣们都明白她的意思,都尽量避开八股文,往新的方向走。然而,老习惯难改啊。这次会试的试卷,大部分还是摆脱不了八股文的影子。那些阅卷的大人们看得头都大了,他们既想选拔出真正的人才,又不想违背皇帝的意愿。这可真是个两难的境地啊!
    而说到女科考试呢,情况就有点不一样了。以前女子读书,大多是因为兴趣爱好、明理持家或者吸引风雅之士的注意。她们知道自己参加科举考试没什么希望,所以也没怎么深入研究八股文。偶尔碰到了,也只是随便看看,并不放在心上。然而,在李清歌的倡导下,女科考试逐渐得到了重视。她希望女子也能像男子一样,通过科举考试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抱负。这一举措,无疑为女子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她们看到了更多的可能和希望。
    这次科举考试,对于大炎国来说,无疑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盛事。女考生们的参与,为这场古老的考试注入了新的活力。她们或许不懂得那套复杂的八股文,但这份“不懂”却意外地成了她们的幸运。在考场上,她们或低头沉思,或奋笔疾书,脸上洋溢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阅卷的官员们,在看到这些清新脱俗、别具一格的试卷时,也像是摆脱了长久以来的束缚,审阅起来轻松自在,仿佛是在享受一场文化的盛宴,工作的乐趣油然而生。
    反观男考生那边,情况就颇为不妙了。他们中的许多人,深受八股文的影响,十篇试卷里头,有七八篇都是千篇一律的套路。那些阅卷官们,一个个眉头紧锁,头疼不已,审阅这些试卷简直就像是在受刑一样。他们心中暗自感叹,为何这些才华横溢的年轻人,要被如此僵化的文体所束缚呢?
    李清歌女王,这位大炎国的掌权者,对于会试的结果,并没有过多插手。她坐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中,身着华丽的龙袍,威严而又不失慈爱。她深知,专业的事情应该交给专业的人去做。礼部的大臣们,都是她精心挑选出来的,他们忠诚、能干,是国家的栋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是她一贯的用人原则。她深信,潘晓明这些专家,能够不负众望,公正地评判每一份试卷,为国家选拔出真正的人才。
    其实,在李清歌女王的心中,最看重的并不是会试,而是之后的殿试。殿试,那是科举考试的终极舞台,也是决定状元、榜眼、探花这些荣誉的关键时刻。只有通过了殿试,才能成为天子的门生,光宗耀祖,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她期待着,在殿试中,能够看到那些才华横溢、志存高远的年轻人,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举考试整整持续了好几周,阅卷工作也是同步进行。这段时间里,整个金陵城都沉浸在一种紧张而又期待的氛围中。大家都翘首以盼,终于等到了会试结果揭晓的那一天。
    金陵城里,那叫一个热闹啊!锣鼓声、鞭炮声此起彼伏,像是过年一样。街道两旁,挂满了红彤彤的灯笼和彩旗,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报喜的官员们,坐着礼部特制的新式电动小车,飞快地穿梭在街道上。这些小车红彤彤的,特别喜庆,上面还装饰着各种花卉和彩带。它们像是一道道流动的风景线,把好消息送到每一位中举的士子家中。
    以前啊,报喜都是骑马去的,现在换成了电动小车,真是时代在进步啊!老百姓们也都跟着小车跑,想看看是哪位才子中了举。他们或议论纷纷,或欢呼雀跃,有的甚至还想沾沾喜气,讨点喜钱呢。小孩子们更是兴奋不已,他们追逐着小车,嬉戏打闹,仿佛这场盛事也给他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礼部除了派官员报喜外,还把会试的结果分成了男女两榜公布出来。录取的比例早就定好了,男七成女三。榜单一贴出来,围观的人多得不得了,挤得水泄不通。大家或踮脚张望,或低头细看,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个名字。那些中举的士子们,更是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喜悦。
    说到放榜啊,以前还有个习俗叫“榜下捉婿”。那些有钱的富绅们,会趁着放榜的时候来挑女婿。其实哪里是挑啊,简直就是抢啊!只要听到有人喊“我中了”,只要不是长得太丑的,立马就被拉去成亲了。婚礼什么的都提前准备好了,只等新人入赘。所以啊,以前的男孩子们都得小心着点,免得一不小心就被“捉”去当女婿了。不过好在现在大炎国法律保障了婚姻和人身自由,这种风气就慢慢消失了。但即便如此,每当放榜之时,还是会有一些好奇的人们围观,想要一睹那些中举士子的风采。
    会试结果一出来,那真是有人欢喜有人忧啊。男考生们因为录取率低,所以忧愁的多。他们或黯然神伤,或默默流泪,仿佛所有的努力都化为了泡影。而女考生们呢,因为以前就没有科举入仕的机会,所以大多不是为了仕途而学。她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出于对知识的热爱和对自我的挑战而参加考试的。因此,当她们得知自己中举的消息时,大都大喜过望,仿佛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在向她们敞开大门。而那些没有中举的女考生们,也不会太过难过。她们知道,这次考试只是她们人生中的一个起点,未来还有更多的机会等待着她们去把握。
    会试结束后,潘晓明就去找李清歌女王询问殿试的日期。他身穿官服,头戴乌纱帽,一副温文尔雅的模样。女王坐在龙椅上,淡淡一笑,那笑容中透露出一种威严和慈爱。她说:“朕最近正好有空闲,金榜题名自然是大喜事,如果能选出一甲三元那更是喜上加喜了。咱们就挑个吉日来举行殿试吧。”潘晓明一听就领命退下了,他赶紧让人去查黄历,想要找一个最好的日子来举行这场盛大的考试。最后,他们定在了十天之后举行殿试。
    这十天里,整个金陵城都沉浸在一种紧张而又期待的氛围中。那些中举的士子们,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他们或忙着准备殿试的考题,或忙着拜访名师求教,或忙着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状态。他们知道,这场考试对于他们来说意义非凡,只有通过了这场考试,他们才能真正地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终于,殿试的那一天到来了。清晨的阳光洒满了整个金陵城,也洒在了那些即将参加考试的士子们身上。他们或穿着华丽的衣裳,或带着自信的微笑,或迈着坚定的步伐,走进了那座庄严而又神秘的宫殿。在那里,他们将接受皇帝的亲自考验,也将迎来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
    殿试啊,那可是科举考试的最后一道关卡了。通过了就能成为进士,成为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进士还分三甲呢!每一甲都代表着无上的荣耀和地位。那些士子们知道,只有通过了这场考试,他们才能真正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抱负。因此,他们拼尽了全力,挥洒着汗水和智慧,在试卷上书写着他们的未来和人生。
    在古代科举考试这条漫长而荣耀的道路上,头三名如同璀璨星辰,尤为引人注目——状元、榜眼、探花,他们不仅是知识的巅峰象征,更是被授予“进士及第”这一无上光荣的称号,仿佛是天之骄子,站在了读书人金字塔的最顶端,享受着世人无尽的仰慕与赞叹。
    紧随其后的二甲,人数虽不似一甲那般稀少,却也占据了录取总数的三分之一,他们被尊称为“进士出身”,这个名号听起来同样响亮,足以让家族荣耀,乡里传颂。二甲之中,亦不乏才华横溢之士,只是命运稍作安排,让他们与一甲擦肩而过,但这份功名,已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终点。
    再往下的三甲,人数最为庞大,几乎占据了殿试考生的三分之二,他们的头衔是“同进士出身”。虽然这名称听起来不如前两者那般耀眼夺目,但同样是寒窗苦读的证明,是实打实的功名,足以让他们在仕途上迈出坚实的一步。三甲之中,亦不乏勤勉努力、潜力无限之人,只待时机成熟,便能一展抱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二甲与三甲之中的头名,还能额外获得一个“传胪”的美称。这虽不及一甲的风光无限,但在授官之时,却能带来一些额外的优待与照顾,算是对他们努力的一种肯定与鼓励。
    离那决定命运的殿试还有十日之遥,考生们个个如临大敌,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他们一方面要温故知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力图在殿试时能够引经据典,针砭时弊,展现出自己的真才实学;另一方面,还要耐心等待礼部官员的到来,为他们量体裁衣,准备那套象征着身份与荣耀的官服。这套官服,不仅是一件衣物,更是他们即将踏入仕途,迈向人生新阶段的标志。
    终于,万众瞩目的殿试之日到来了。考生们身着新制的官袍,那鲜亮的颜色仿佛是他们心中燃烧的希望之火,映照出一张张既紧张又兴奋的脸庞。他们整理好仪容,精神抖擞地踏入那座庄严的大殿,每一步都踏得坚定而有力,仿佛是在向世人宣告,他们已准备好迎接这场智慧的较量。
    科举之路,荆棘满布,能通过乡试者,便被称为“举人”,在民间,老百姓亲切地称呼他们为“老爷”。这份功名,虽不及进士那般显赫,却已足够让他们在当地谋得一份小官职,成为一方之尊。而那些能通过会试的贡士,地位则更为尊崇。他们虽未至殿试的巅峰,但已有了授官的资格,只是前程或许相对有限,难以轻易攀上高位,但即便如此,也已足够让人艳羡。
    为官之人,自当注重仪表,尤其是在面见天子之时,更是不能有丝毫马虎。这就像现代职场中的面试,西装革履,整洁得体,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负责。考生们深知这一点,因此,在殿试之前,他们都会精心准备,确保自己以最完美的姿态出现在天子面前。
    时间在考生们的紧张复习与精心准备中悄然流逝,转眼间,便到了那决定命运的殿试之日。
    那天清晨,天边刚刚泛起鱼肚白,考生们便已起床,跟随着礼部官员的脚步,踏入了那座宏伟壮丽的大炎皇宫。这座皇宫虽是新修,却并非完全照搬紫禁城的规制,而是融入了许多新颖的设计。李清歌,这位前世电视剧看多了的考生,对紫禁城的前三殿、后三宫、东西六宫、慈宁宫等布局了如指掌,但当她踏入大炎皇宫时,却发现这里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皇宫之外,多了许多新奇的设施,如健身区、娱乐区、喷泉、大花园、游泳池,甚至还有一个高尔夫球场,应有尽有,简直就是一个豪华版的皇宫度假村。这些设施的存在,让这座皇宫不仅充满了庄严与肃穆,更增添了几分生活的气息与乐趣。
    李清歌对这次殿试尤为重视,她特意选择了保和殿作为考场。保和殿,乃皇宫三大殿之一,地位尊崇,仅次于太和殿。昔日皇帝册封皇后、立太子等大事,皆在此举行,可见其地位之重要。选择这里作为考场,不仅是对考生们的一种尊重,更是对他们未来仕途的一种期许。
    考生们生怕迟到,都提前一个时辰便来到了保和殿前。他们或站或坐,或低头沉思,或仰望星空,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随着太阳缓缓升起,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照进了保和殿,殿试也正式拉开了序幕。
    两个礼仪官站在殿前,一个挥鞭,一个放炮。鞭声清脆,炮声隆隆,仿佛是在为这场智慧的较量吹响号角。鞭炮声一响,考生们便纷纷提笔,开始在试卷上奋笔疾书。他们的笔下,流淌着的是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这次殿试的题目,是关于洪灾的应对。大炎国的建立,正是从几年前的一场大洪灾中崛起。李清歌出题时,心中别有一番用意。她想知道,这些考生们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会如何救灾抢险,保护百姓。她深知,华夏民族自古以来便历经磨难,但从未有一次磨难能够打败我们。我们总是在困难中站起,越挫越勇,这正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所在。
    她希望通过这个题目,能够考察出考生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希望看到他们的骨气与担当。在她看来,一个真正的官员,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要有为民请命、勇于担当的精神。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为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家都知道,这次殿试的主考官,可是当今皇上本人,李清歌。作为大炎的君主,也是唯一一位女帝,她今天要亲自来监考,心中那份激动与紧张交织的情绪,如同春日里初绽的花朵,既期盼着阳光的温暖,又惧怕着风雨的侵袭。
    清晨的阳光透过云层,洒在紫禁城的琉璃瓦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李清歌身着绣有十二章纹的龙袍,那龙袍上的每一针每一线都透露着皇家的尊贵与威严。她轻手轻脚地走进了保和殿,仿佛怕惊扰了这份宁静。她的内功深厚,走起路来悄无声息,如同幽灵一般,只留下衣袂轻轻拂过门框的微风。
    保和殿内,考生们早已端坐在各自的位置上,他们或低头沉思,或奋笔疾书,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如同春雨落在嫩叶上的声音,清脆而悦耳。李清歌的目光先是在男考生的考场上巡视了一番,只见他们个个神情专注,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了他们和手中的试卷。
    随后,她转身走向了女考生的考场。虽然女考生的人数不多,但她们的存在却如同荒漠中的绿洲,给这个以男性为主导的世界带来了一抹不同的色彩。李清歌注意到,这些女考生们同样才华横溢,她们的字迹或娟秀或苍劲,透露出她们内心的坚韧与执着。
    就在这时候,李清歌的目光被一个女子吸引住了。她坐在旁边,大约十七八岁的样子,长得那叫一个漂亮,眉眼如画,仿佛是从画中走出的仙子一般。她的面容清秀,皮肤白皙,眉眼间透露出一种淡然的气质,让人忍不住想要多看几眼。李清歌走过去仔细一看,哎呀妈呀,这不是杜若兰嘛!她在《还珠》剧里可是出了名的美人,没想到还是个才女。
    杜若兰坐在那里,神情专注地写着试卷,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了她和手中的笔。李清歌仔细看了看她的试卷,只见宣纸上字迹娟秀,用的是东晋女书家卫夫人的簪花小楷,字体婉约得像树一样挺拔,清新得像风一样自然。那字迹仿佛有生命一般,在纸上跳跃着,诉说着她的才华与智慧。文章写得也是文采飞扬,引经据典,条理清晰,见解独到。李清歌心中暗赞,真是个才女啊!比起紫薇来,那也是毫不逊色的。
    回想起杜若兰的经历,李清歌不禁有些感慨。杜若兰虽然才情出众,但感情路却不顺。她曾经历过一段痛苦的恋情,那段经历让她几乎陷入了绝望的深渊。但幸运的是,她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而是选择了勇敢地面对生活,继续追求自己的梦想。她出现在这里,其实和她的家庭背景也有很大关系。她是家里的独生女,父亲没有儿子,就把她当男孩子一样培养,让她读书写字,习武练剑,希望她能聪明伶俐,保护自己。
    李清歌看着杜若兰,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情感。她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那个同样执着于梦想,不畏艰难困苦的自己。她知道,杜若兰有着不输于任何人的才华和勇气,只要给她一个机会,她一定能够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想到这里,李清歌决定给杜若兰一个特别的关照。她轻轻地走到杜若兰的身边,低声说道:“若兰,你的才华我早已有所耳闻,今天看到你的试卷,更是让我刮目相看。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取得好成绩,为自己和家人争光。”
    杜若兰听到李清歌的话,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抬头看向李清歌,眼中闪烁着感激的光芒。她知道,这位女帝不仅有着超凡的才华和智慧,更有着一颗宽广而温暖的心。她感激地点了点头,说道:“谢谢皇上的鼓励,我一定会努力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殿试逐渐进入了尾声。考生们纷纷交上了自己的试卷,脸上洋溢着或喜悦或紧张的神情。李清歌看着这些年轻的士子们,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她知道,这些年轻人将是大炎未来的栋梁之才,他们将为这个国家带来无尽的繁荣和昌盛。
    而杜若兰,也在这次殿试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她的才华和勇气得到了李清歌的认可和赞赏,也为她赢得了更多的机会和尊重。从此,她的人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她将在李清歌的庇护下,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经历了这次殿试之后,李清歌更加坚信自己的信念和选择。她将继续打破专制,提倡平等,让更多的有才华的人得到机会和尊重。而杜若兰,也将成为她心中永远的骄傲和自豪。在未来的日子里,她们将携手共进,共同创造大炎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在思绪纷飞的时刻,杜若兰的心境如同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每一笔都蕴含着深刻的体悟。春日里,窗外桃花正艳,微风拂过,花瓣轻轻飘落,仿佛是大自然对若兰内心世界的温柔回应。她坐在窗前,手中握着一卷书,却并未真正在阅读,只是静静地凝视着远方,心中涌动着前所未有的清明。
    女子,这个自古以来便被赋予了诸多束缚与期待的名词,在若兰的心中却逐渐褪去了旧日的枷锁。她意识到,女子并非必须依附于男子才能在这世间立足,她们同样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天空,活出独立而精彩的人生。爱情与婚姻,固然是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风景,但它们绝不是女子生命的全部。当得知李清歌颁布科举新令,允许男女凭才学入朝为官时,若兰的心中仿佛被点亮了一盏明灯,那是一直以来深藏于心的梦想,如今终于有了实现的可能。
    于是,若兰开始了她的求学之路。她以书为伴,夜以继日地苦读,她的才华在同辈中逐渐显露,如同春日里破土而出的嫩芽,生机勃勃。从院试到乡试,她一路过关斩将,每一次的成功都让她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最终,她赢得了前往金陵参加会试的宝贵机会,那是她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金陵,这座古老而繁华的城市,见证了若兰的蜕变。会试的考场上,她挥洒自如,笔下生花,她的文章如同她的人一样,清新脱俗,引人入胜。经历了一段不幸的婚姻后,若兰对人生的理解更加深刻,她的文笔也因此愈发成熟,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韵味。加之她擅长书写簪花小楷,字迹娟秀脱俗,阅卷的官员无不为之赞叹。最终,她在女榜中名列第六,这一成绩足以让她在女子中崭露头角,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紧接着,她踏入了殿试的殿堂。那是一个庄严而神圣的地方,金碧辉煌的装饰,高耸的屋顶,都让人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威严。若兰站在大殿中央,面对着高高在上的李清歌皇帝,心中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紧张与激动。天子的威严让她不敢直视,她只能低头凝视着李清歌身上那件五彩缂丝十二章龙袍的精美图案,那图案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故事与秘密,让她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熟悉感。
    意识到自己的失态,若兰迅速收敛心神,准备应对接下来的考验。她知道,这一刻,她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更是所有渴望证明自身价值的女子。
新书推荐: 从女王降临开始崩坏斗罗 全职法师:从独眼魔狼开始进化 诸天无禁忌 斗罗:从武魂时之虫开始 回眸医笑,冷王的神秘嫡妃 大国贸易,从海上行商开始崛起 家父是康熙 他给的实在太多了 前夫哥他老实本分 神尊她知道得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