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18文学 > 其他小说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449章 范文正公范仲淹

第449章 范文正公范仲淹

    范仲淹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忠君爱国,清正廉洁,善于地方治理。
    可以说其人品、官德、口碑、政声都是一流的。
    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名言,彰显了价值理性,千古流芳。
    范仲淹之所以能写出《岳阳楼记》这样的千古名篇,是与他刻苦学习分不开的。
    他在读书期间,曾说了一句话,竟然在后来梦想成真。
    后来他步入仕途,却因一句话丢了乌纱帽,真令人为之叹息。
    可以说,这两句话是影响他一生最重要的两句话。
    “范仲淹先祖为唐朝宰相范履冰,家族原本世居邠州。”
    “唐懿宗时,范仲淹高祖范隋在南方任官,因中原战乱不能归乡,故定居苏州吴县。”
    “五代十国时期,范仲淹曾祖祖父及父亲先后在南方吴越国任官。”
    “宋太宗端拱二年,范仲淹生于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其母为范墉之妻谢氏。”
    “范墉为官清廉,家无积蓄,骤然离世后家中贫困无依。”
    “谢氏为生计考虑,改嫁在吴县任职的朱文翰,范仲淹因而改从其姓。”
    “朱文瀚曾历经多次调任,幼时的范仲淹亦随继父多次展转。”
    “范仲淹因规劝二位异父兄长不要铺张浪费时遭对方以家世羞辱,意识到自己的家世往事,因而伤感不已。”
    “辞别母亲远游南京应天府求学,师从当世大儒戚同文。”
    “在应天府求学期间,范仲淹昼夜不息地苦读。”
    “他生活简朴,仅以咸菜与小米粥为食。”
    “有时候学习到深夜感到困倦,就用凉水洗脸使自己清醒。”
    “范仲淹立志高远,在寒窗苦读时就常常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自语激励自己。”
    “范仲淹以朱说之名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乙科第九十七名。”
    “被任命为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当地的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
    “在仕官后,范仲淹立即将母亲接来奉养。”
    “范仲淹任广德军司理参军后,迅速发挥了政治才能。”
    “他处理案件时廉洁公平、刚正不阿,为了避免冤假错案甚至不惜顶撞上级。”
    “范仲淹因表现出众而升职为集庆军节度推官,依旧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从八品。”
    “范仲淹在集庆军出仕期间清正廉洁,对于大小案件必定秉公用心办理。”
    “宋真宗天禧五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负责监督两淮地区的官盐贮运及转销。”
    “西溪为宋代重要的海盐产地,濒临黄海,海潮灾害严重。”
    “范仲淹上任伊始便上书泰州知州张纶,痛陈修筑海堤的利害,建议沿海筑堤,重修捍海堰。”
    “宋仁宗天圣二年,范仲淹征集兵夫四万余人兴筑海堰。”
    “天圣四年范仲淹母亲谢氏病逝,范仲淹辞官守丧,又将海堤工程托付给张纶主持。”
    “海堤最终由张纶主持完成,当地人感激范仲淹主持修堤之功,将其称为范公堤。”
    “天圣五年,为母守丧的范仲淹居住在应天府宁陵县。”
    “时任南京应天府知府的晏殊听说了范仲淹的才名,于是邀请他负责应天书院的教育工作。”
    “范仲淹主持应天书院教务期间,教学勤勉,以身作则,每当谈起国家大事时,一定奋不顾身慷慨陈词。”
    “在范仲淹的感染下,从应天书院开始,士大夫中流行起了严以律己的风潮,范仲淹的声誉也因而进一步提高。”
    “天圣六年,范仲淹写成《上执政书》,并将其上疏给朝廷。”
    辛弃疾:宋朝名人那么多,公认的第一名臣,非范仲淹莫属。
    古时,男子二十行冠礼,是为成人礼。
    而范仲淹20岁的成人礼,却犹为特别。
    活了20岁,有人告诉他。
    你不叫朱说,你叫范仲淹,你是母亲改嫁带到我们朱家来的。
    茫茫天地间,20岁的七尺男儿,身无长物。
    血亲宗族不认你,对你有养育之恩的朱家不再容你。
    你的身边只剩下一个两岁就丧夫带着你改嫁的苦命母亲。
    来处无可追,归处心茫然。
    如果20岁的你面临的是这样的人生巨变,你会如何?
    20岁的范仲淹向我们出示了一份他的答卷。
    他感念朱父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却不愿再寄生于他人。
    毅然辞别母亲和朱父前往河南商丘应天书院求学,誓要为自己开辟出一番新的天地。
    应天书院作为北宋书院之首,不光藏书丰硕,有名师指点学生功课。
    更是不收学生学费,这对身处窘境的范仲淹来说是一个绝处逢生的好机会。
    在应天书院,范仲淹昼夜苦读,用尽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睡得很短,吃得很少。
    累了就用凉水浇脸,饿了就以稀粥为食。
    五年未解衣就枕,读书之刻苦,非常人能企及。
    同窗好友看范仲淹如此勤俭,便带来了一桌鱼肉美食邀请范仲淹品尝,然而范仲淹对着美味佳肴却没有吃一口。
    同窗气愤的质问他,范仲淹回答已经吃惯了稀粥,如果吃了这些美味佳肴,再过艰苦的日子就会不适应。
    这就是范仲淹,身处贫穷之境却胸有大志。
    甘于清贫生活,刻苦求学,面对享乐诱惑能坚守初心,不改其志。
    少年时代的范仲淹不光拒绝了享乐诱惑,更是放弃了可以窥见天子龙颜的机会。
    北宋真宗皇帝巡游到应天府,万人空巷。
    当地百姓和书院的学生们全都去街道上看皇帝巡游,只有范仲淹一人不为所动依旧在学院刻苦读书。
    同窗询问范仲淹为何不去看皇帝巡游,范仲淹回答将来再见皇帝也不晚。
    这就是范仲淹,面对再大的诱惑依然不改其志。
    在世人醉心于世界之时,他依旧怀着年少的初心独行于自己选择的独木桥。
    所幸苦心人天不负,寒窗苦读多年,终于在26岁那年。
    范仲淹科甲成功,进士及第,开启了属于他范文正公的仕途一生。
    “《上执政书》内容有上万字,主要在内政改革方面,其中主张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
    “时任宰相的王曾对此极为赞赏,他与晏殊一同向宋仁宗推荐范仲淹。”
    “同年十二月,宋仁宗召范仲淹入京,将他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
    “范仲淹为人直言敢谏,天圣七年宋仁宗率领百官在会庆殿为太后祝寿。”
    “范仲淹认为此举贬低了皇帝权威,于礼法不合,上疏劝谏,但没有得到答复。”
    “天圣八年,范仲淹又上疏劝太后刘娥还政仁宗,再度石沉大海。”
    “晏殊对范仲淹的行为深感震惊,批评他太过轻率。”
    “但范仲淹却不为所动,回信坚定阐明自己立场。”
    “天圣八年,范仲淹自请离京到地方为官,被任命为河中府通判,次年又被调任为陈州通判。”
    “即使在外地任官,范仲淹依旧时刻忧心朝廷之事,多次上疏直谏,反对朝廷大兴土木,并倡导整治吏治。”
    “太后刘娥驾崩,仁宗亲政,召范仲淹入京,专门负责谏言之事。”
    “刘娥逝世后,朝中官员大多跟随政治风向,议论批判刘娥执掌政权时的过错。”
    “但范仲淹却认为刘娥有养护宋仁宗之功,建议朝廷成全她的美德,宋仁宗因此下令朝臣不得再妄议刘娥过失。”
    “宋仁宗在刘娥去世后想立自己的养母杨太妃为太后,让其参与军国大事。”
    “但范仲淹劝谏说频立太后会让天下怀疑皇帝不能亲自主政,于是宋仁宗虽然继续保持了杨太妃的太后称号,但除掉了她的太后册命。”
    “江淮及中原等地爆发了严重的旱灾和蝗灾,宋仁宗应对态度消极,范仲淹再度上疏直谏。”
    “宋仁宗于是意识到了问题,派范仲淹负责赈灾工作。”
    “范仲淹不仅打开官仓赈济百姓,还将灾民用于充饥的野草带回朝廷,以作为劝王公贵族戒除骄奢之风的警示。”
    “宋仁宗历来与皇后郭氏关系不睦,在一次后妃之间的争端中,郭皇后不慎误伤了宋仁宗。”
    “时任宰相的吕夷简因与郭皇后在政治上有过过节,所以乘机协同内侍等人一起向气头上的宋仁宗进言废后。”
    “消息传出,群臣普遍对此表示反对,范仲淹也向皇帝进言。”
    “但因为吕夷简事先命令管理奏疏的单位不把范仲淹的奏疏递交,使得范仲淹的上奏没有成功。”
    “范仲淹于是干脆连同御史等十余人跪在殿外请求仁宗召见,仁宗拒绝见面,派吕夷简出来解释废后,结果被范仲淹当庭驳斥得哑口无言。”
    “第二天范仲淹本准备在早朝后再次在百官面前与吕夷简辩争,却被一纸诏书当庭贬至睦州任知州,其余参与劝谏的大臣也也或贬或罚,无一幸免。”
    “宋仁宗景祐元年,外放的范仲淹被调任为苏州知州。”
    “上任之时恰逢水灾,范仲淹立刻组织民众疏通河渠、兴修水利,将泛滥的太湖水引导入海,成功解决了水患。”
    李清照:影响范仲淹一生的两句话,一句升官,一句贬官。
    苦尽甘来终中举,折桂登科世无双。
    以为科举高中的范仲淹,一定是从此升官发财走上人生巅峰,可苦难并没有就此远离他。
    少年范仲淹由于不被范氏认可,参加科举考试之时还是不能回归本名,只能以朱说一名高中科举。
    高中的范仲淹想要认祖归宗,找回姓氏却依旧遭到拒绝。
    时值北宋官场黑暗时代,由于没有高官提携依靠,满腹才华的范仲淹却被授予安徽广德县城掌管狱讼的无品小官。
    面对家族的离弃和官场上的不公,范仲淹并没有被打倒。
    他反而挺起精神,努力工作,更是扛起继父朱家的责任,将半生凄苦的母亲接到自己身边照顾。
    更将自己的幼弟们全都送去书院读书,彼时范仲淹的继父朱文翰已去世。
    范仲淹虽初入仕途却办案公允、刚正不阿,即使因为官微言轻和上司产生争执时。
    也能坚守初心,形成了广德县刑狱诉讼一派清明的景象。
    范仲淹初到广德县,发现此地文化教育落后。
    于是自掏腰包聘请名士,开院教学,提倡读书。
    使广德县文风渐盛,从一个进士都没有到进士辈出。
    后来范仲淹又调任江苏东台县做盐仓监官,负责监督淮盐的贮运、税收、专卖等工作。
    本来又是一个品级低微的小官,只需做好分内工作就可,可范仲淹却心忧天下。
    到任不久后,范仲淹就发现海堤年久失修。
    每次大潮一来,盐场、农田、房屋都被海水淹没,百姓们流离失所甚至死伤无数。
    于是范仲淹多次上书请求修筑海堤,并毅然的接下这一利国利民的重任。
    修筑海堤随时会面临被潮水吞噬的风险,但是范仲淹反而向险而行。
    他亲自勘察海岸,亲自带领民工劳作,最终海堤重修成功。
    历经雨雪冰雹、酷暑寒冬乃至多次吞人性命的海水大潮,海堤最终修筑完成。
    海堤边的农民和盐民也终于恢复了生产,曾外出避灾的百姓也能得以重返家园,回归安宁生活。
    为了感谢范仲淹帮助自己恢复家园和安宁的生活,当地的老百姓都称海堤为范公堤。
    甚至有的灾民将自己改姓为范、为范仲淹设立长生祠。
    身为人子,范仲淹照顾母亲,抚爱幼弟,身为人臣。
    范仲淹虽官阶低微却不改心忧天下其志,为百姓固守家园,开一地学风,培养人才。
    这就是范仲淹,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他还开辟自己在苏州的居所南园之地为郡学,广泛传播文教。”
    “范仲淹再度被调回京城,先被任命为国子监通判,后来又被升为吏部员外郎。”
    “在权知开封府期间,范仲淹在京城开封府大力整顿官僚机构,革除弊政。”
    “他断案如神,使得整个京师氛围焕然一新,治理得井井有条。”“范仲淹因不满宰相吕夷简独断专行、把持朝政、培植党羽、扶持自己势力的行为,再度与之爆发冲突。”
    “他写出四篇奏章,对于吕夷简的用人规则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并劝谏宋仁宗制定官僚任免制度,亲自掌管官吏的升迁任免之事。”
    “吕夷简则坚持不认错,反过来攻击范仲淹越职言事,并且宣称范仲淹有勾结朋党的行为。”
    “双方的争端愈发扩大,范仲淹向宋仁宗进献《百官图》,并对吕夷简的言行进行批评和反驳。”
    “由于言辞过于激烈,再度触怒了宋仁宗,因而被罢黜,外放到饶州任知州。”
    “发生在景祐年间的这场朝堂争端影响颇大,尽管范仲淹并未组织朋党。”
    “但因他道德高洁,才名出众,在朝堂之中的朋友颇多。”
    “因此罢黜之命一出,众多官员纷纷上疏求保,甚至有官员自请同范仲淹一并贬黜。”
    “由于吕夷简此时权势甚重,为范仲淹说话的大臣接连遭贬,以至于范仲淹此次出京时竟然无人敢于送别。”
    “吕夷简因与同为宰相的王曾的矛盾而被双双罢相,于是诸多朝臣再度集体上疏为范仲淹辩白,结果因此导致朝中存在朋党的传说喧嚣尘上。”
    “最后以宋仁宗下诏禁止朋党,范仲淹继续留外告结。”
    “在饶州期间,范仲淹之妻李氏病死,本人亦一度身患重病。”
    “范仲淹自仕官以来,屡次因犯颜直谏而被贬谪。”
    “宋仁宗宝元元年,西北党项族首领李元昊正式称帝,建国号大夏。”
    “并派遣使臣递书,要求北宋对西夏地位予以承认,被宋仁宗拒绝,双方关系彻底破裂。”
    “李元昊率军进犯北宋边境,在三川口之战中大败宋军,包围北宋西北重镇延州,朝野为之震惊。”
    “由于边境战事吃紧,宋仁宗召回范仲淹,任命其为永兴军路知军。”
    “范仲淹到任后,立即对延州的军队进行整编改制,废除了不利作战的旧制度,对军队进行重新整编。”
    “战略上,范仲淹采取以守为攻,步步为营的策略,重视对边寨的控制和建设。”
    “范仲淹派遣将军任福攻破西夏的白豹城,断西夏军后路,迫使入侵的西夏军撤兵。”
    “他还采纳名将种世衡的建议,在延州东北200里处的宋夏边境筑起青涧城,并调集青壮经营田地。”
    “范仲淹在经营西北期间,重视培养将领,逐渐培养出狄青等一批有才干的将领,这些将领在日后为北宋立下了汗马功劳。”
    “范仲淹一向主张以守为攻,循序渐进,反对主动出击的军事冒险。”
    陆游:范仲淹品德高尚、人才难得,但宋仁宗因何不擢拔其为宰相。
    范仲淹做了大半辈子的文弱书生,从未到过边境,也从未参与过战争,却突然被临危受命要领兵去抵御茹毛饮血的外族入侵。
    对死亡的恐惧、对战争的畏惧是否会占据你的内心?
    已经年逾50岁被贬在外的范仲淹,面临的就是这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艰难重任。
    可他却以文人之身向世人、向子孙、向北宋朝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宣布脱离宋朝,建立西夏国。
    从此,北宋西北边境战火不断。
    宋军虽然积极抵御却依旧抵不过西夏的兵强马壮,节节败退。
    值此朝廷危难之际,范仲淹的推崇者以及他的政敌全都推荐由范仲淹领兵去抵御西夏。
    整个大宋朝对范仲淹寄予厚望者有之,小人作祟望他失败战死沙场者有之。
    接到朝廷的政令,范仲淹没有一丝犹豫,毅然决然的领兵前往边境去抵御西夏。
    边境荒凉,生活苦寒,西夏残虐。
    宋军又节节败退,整个宋军都处于低迷状态。
    初到边境的范仲淹,也吃了败仗。
    范仲淹心痛于将士们的牺牲,哀伤着战争的失败,又思念着远方的故土。
    于是在萧瑟凄凉不能和家人团圆的秋天,范仲淹写出了著名的《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初次领兵就吃了败仗的范仲淹没有就此消沉,也没有贪生怕死的不顾国之危难。
    他反而越挫越勇,吸取教训,对边境军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他首先稳固边防,修筑城池以及多个军事要塞。
    在边境形成了一条坚固的防线,以遏制西夏军的进犯。
    同时招揽灾民、流民以及少数民族灾民回归家园,休养生息。
    并对边境羌族采取招揽政策,与之签订条约,使羌族脱离西夏,为宋朝效力。
    对内范仲淹积极改革军队,积极提拔了狄青等骁勇善战又长于兵法的将领,狄青后来也成为北宋第一名将。
    在范仲淹多重改革之下,北宋军队一改颓势,军民同心。
    最终击败西夏,让西夏对大宋俯首称臣。
    在范仲淹手中连吃败仗的西夏军队,也不得不感叹一句范仲淹卓越的军事才能。
    这就是范仲淹,面对家国危难。
    他勇于担当,越挫越勇,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
    以文官之身却能领兵征战沙场,以书生之力却能击退外族入侵,保家卫国。
    “宋仁宗下诏出兵大举伐夏,但范仲淹认为时机不成熟,坚持不从。”
    “范仲淹奏请加强边境守备,修筑要塞,并将十二座原有要塞改建为城,得到了宋仁宗的采纳。”
    “李元昊进兵渭州,韩琦命令任福率军出击,结果中了李元昊的佯败之计。”
    “在好水川遭遇西夏军埋伏,全军覆没,损兵万余,任福等十六员将领阵亡。”
    “因好水川之战的惨败,宋仁宗将范仲淹降职,依旧领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之权责。”
    “范仲淹以朝廷名义犒赏羌族各部,签订条约严明赏罚,使得李元昊试图拉拢羌族为向导的计划破灭。”
    “同时范仲淹继续延续自己的战略思想,在庆州西北修筑大顺城,阻挡了西夏军队的入侵道路。”
    “范仲淹在戍边西北期间,赏罚分明,策略得当,令行禁止,爱护士兵。”
    “怀柔边境部族,构建了稳固的边境防线,令西夏无机可乘。”
    “因李元昊请求议和,北宋西北边境局势开始缓和,宋仁宗于是再度将范仲淹召回京城,任命为枢密副使。”
    “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后,宋仁宗多次召见范仲淹等人,询问对改革的看法。”
    “范仲淹于是写了《答手诏条陈十事》,上疏宋仁宗。”
    “这十条改革方针,分别涉及官僚制度、军队制度、税赋制度、政治风气等方面。”
    “宋仁宗经慎重考虑,除了恢复府兵制度一条外,其它均予以采纳。”
    “为了进一步推动变法政策,范仲淹再度上疏,推动军事改革。”
    “同时又奏请扩大宰相权力,给予自己掌管兵事和赋税的权力,并任命辅臣负责军事和官吏升迁事宜。”
    “由于老臣章得象等人的一致反对,宋仁宗最终只给了范仲淹司法之权。”
    “由于范仲淹的新政改革触及了北宋官僚集团的集体利益,如废除了对亲朋好友的恩荫之权,加强了对官僚的审查等。”
    “使得新政遭到了官僚集团的集体反对,范仲淹因而开始萌生退意。”
    “范仲淹因病无法在环境严酷的边塞履职,上表请求改任邓州知州并解除四路安抚使之职,也得到了宋仁宗的批准。”
    “随着范仲淹的外放,历时一年多的庆历新政宣告失败,其政策基本被终止。”
    “范仲淹在邓州上任,因忧心当地学风不兴,故而特地筹建了百洲与洲书院,以图振兴文教。”
    “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撰写了一篇散文,即《岳阳楼记》。”
    “范仲淹调任杭州知府,范仲淹的儿子和弟子们想在杭州购置田产供范仲淹安享晚年,被范仲淹拒绝。”
    “范仲淹于同年十月自行出资购置田产千亩,用这些田产成立了范氏义庄,以接济同族中的贫困者。”
    “范仲淹于赴颍州上任途中,在徐州病逝,享年62岁。”
    “宋仁宗早在范仲淹患病时便已关注,经常派人送药慰问。”
    “范仲淹病逝后,宋仁宗深感哀痛,派遣使者慰问范仲淹家人,亲自为范仲淹墓题字,并追赠范仲淹兵部尚书,赠谥号文正。”
    “因范仲淹谥号文正,受封爵位为公,又有范文正公之称。”
    文天祥:命运给了范仲淹一副烂牌,却被他多次打出王炸。
    边境战场上的大获全胜,令范仲淹终于得到北宋仁宗皇帝的重用。
    在皇帝认可,百官举荐的情况下。
    范仲淹被擢升为参政知事,官拜副宰相,他的政治抱负也终于有机会得以实施。
    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就此拉开帷幕,范仲淹向仁宗皇帝提出十条新政。
    这些新政内容益于百姓、益于北宋王朝,可是却剑指朝中官员。
    于是这些既得利益者全部反对新政,甚至污蔑范仲淹结党营私。
    最终,能够改变北宋王朝衰落局面的庆历新政。
    在北宋官场既得利益者们的包围下以失败而告终,范仲淹也被贬谪出京。
    庆历六年,范仲淹任河南邓州期间,收到了自己的知音好友、政治同盟滕子京的来信。
    滕子京被贬谪岳阳期间,重修岳阳楼后,想请好友范仲淹写一篇赋刻于岳阳楼,并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虽未亲临岳阳楼,却根据《洞庭晚秋图》写出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其中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更是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为国为民的先驱人士。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其实这段话,便是对范仲淹一生最好的诠释。
    身处苦难之中,他没有失意消沉,宏图大志得以施展之时,他没有得意炫耀。
    身居庙堂得朝廷重用之时,他没有忘记心忧百姓。
    被贬谪远离朝廷之时,他没有忘记心忧朝廷。
    他的所有喜悲忧乐都不以个人得失为转移,反而是全部寄于天下兴亡。
    范仲淹的一生,出身寒门亦成贵子,一介书生胸罗十万甲兵。
    身为寒门孤儿,被宗族离弃。
    他却没能被磨难打倒,反而勤学苦读,最终科举高中。
    身为无品小官,官微言轻。
    他却没能碌碌无为就此消沉,反而廉明办案,兴办学院。
    更是重修海堤,拯救百姓于水火。
    身为一介书生,又已两鬓斑白。
    他却没有贪生怕死,反而肩负重任。
    能带领宋军驱逐外族入侵,守护家国。
    身为当朝宰相,变法失败又被贬谪。
    他却没有怨天尤人,一蹶不振。
    反而挥洒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千古绝唱。
    范仲淹的一生,都是在最苦难的境遇中开出最绚烂的朵。
    范仲淹的一生,都是在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中绝处逢生。
    范仲淹的一生,都是在绝对不可能的绝境中创造出无限的可能。(本章完)
新书推荐: 笼中月 坏女人贯彻始终 反派小叔他钓不自知[穿书] 羞辱对象是恋爱脑(系统) 重生娱乐圈顶级化妆师的易容术 在恐怖游戏里被疯狂觊觎(np) 当普信男穿进虐文 顶级绿茶称霸填空世界 惩罚系统 穿成炮灰的我竟然是个万人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