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18文学 > 都市小说 > 光宗耀明 > 388.第388章 天子论学

388.第388章 天子论学

    第388章 天子论学
    经过精心的梳理和专门编写,朱常洛在太学山东书院对士子和官员们讲出来的内容已经更加系统。
    但最初让大家感觉到震撼的,确实是那个天子讲坛本身。
    朱常洛的感觉自然一般,这毕竟只是十分低级的扩音运用。
    可也许是天子身份的加持,也许是他所讲述的内容着实发人深省,因此不禁营造出一种黄钟大吕、振聋发聩的传道氛围。
    “子不语怪力乱神。夫子自言非生而知之,乃是好古,敏而求之,曰三人行则必有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古是什么?朕以为,已存于世,便称古;好古而求,便是格已存之物事,求其道理。夫子好学,不拘师者是何身份。夫子授业,因材施教,弟子三千,同样投身各行各业。”
    “越近乎道,越知大道无止境,越谦虚谨慎。刚入门,反倒容易以博学多才自居,藐视众生,轻视其余学问。这诚心正意跟在格物致知之后,正是要防着求学之人自满自得。先贤谆谆教诲,如今后世子孙却大多忘了本意,陷于窠臼而不自知。弟子不必不如师,父辈都盼子孙胜于己,简单的道理到了治学上,怎么就厚古薄今了?”
    “朕今天讲的,便是总体上今时定胜过往日、将来定胜过今朝的道理。这些道理,不妨溯古论今,从何为人、人所存之天地有何奥妙、人存于世何以自处自强来讲……”
    以朱常洛本身的知识底蕴,加上到了这大明已有十年余的熟悉和积累,他自然能在如今的学问体系基础之上给出属于自己的理解。
    唯物和唯心的问题直到很遥远的将来也一样有许多争论,朱常洛为什么能在这里其实也是一个谜题。
    但对于朱常洛来说,这些不重要。
    他有自己的明确目的,因此他自然会选择对他有利的方向。
    要让大明有进一步的突破,大明的知识分子必须拥有更唯物、客观的思维本色,不能再自以为圣贤经典就是治学、治世至论,以其他杂学为可轻视的对象。
    这样的人越多越好。
    宋应星坐在大殿之中的蒲团上如痴如醉。
    他听着皇帝讲上古时期,火、文字、石斧、陶器……从原先与野兽无异的采集渔猎到农耕畜牧,部落怎么转而为国……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底层的原因又是什么——此后传承至今的郡县,已经证明了当时就具备以更有效的交通等技术手段实际治理更大疆域的基础,分封的旧制已经不能再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既然已经有基础,已经有可能,就一定会成为现实。
    最终汉征西域,大唐万国来朝,便是明证。
    至于科举取士,背后一样有造纸之功。学问能更快捷有效地传播,凭什么还只是世家大族能称为治国之材?唐之盛,自然有唐太宗笑曰天下英才尽入吾彀中的功劳,寒门之中,又岂会尽是庸笨之材,无非过去没那个条件罢了——若仍是诸国并立纷战不休,保命犹不能,怎么求学?
    而如今呢?
    “上古先秦时,中国无非中原一带,如今岭南早已为实土多年。汉唐时,西洋人与我华夏宛如两处隔绝世界,虽有丝绸之路,来往却不算多。而如今,他们已经能自数万里外远渡重洋而来,舟船熟知航路,数月便至。那么将来,他们与大明如今邻邦又有什么分别?”
    “世间万事万物,从来没有停止变迁。学问之道若是一直恪守先贤教条,那就无异于固步自封。明初时,我大明火器独步天下,大明海船远下西洋。嘉靖时,官兵已频言西洋船坚炮利,大明已经需要师夷长技。这倒没什么,择其善者而从之嘛。但这已经说明,只读经典,只治四书五经,会出问题。”
    “民以食为天,农学、水利、工程营造……哪样不重要?”
    “国为家之护,经济、军备、交通……哪样不重要?”
    “而国计民生,根基都是学问。治学有成,可保民生,可卫家国,可上下一心,是谓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而为仕,或有专才,或融汇贯通,都能一展抱负,这并非是售于帝王家,而是做那国家肱骨、头脑,让我华夏文明能得以长久屹立于世界。此天下苍生子孙万世之幸,非一家一姓之幸。”
    “普天之下,人人要吃饭,则求诸田地,于是农夫学着如何打理庄稼,有志之士学着兴修水利,智者参悟历法天时。人人要穿衣,于是织造、印染……富贵人所共求之,但归根溯源,都是要取天地万物为用,从中生产财货。要生产更多,除了勤奋,更紧要岂非学问?治学,不能只治驭人之学。学问大道,岂能少了自然格物?”
    藻井和水缸的共鸣里,虚弱地通过线传向外面的喇叭里,是天子不容置疑的声音。
    宋应星遥遥看着端坐于那里的皇帝,只听他最后说道:“学问是最重要的生产之力。学问万千,须知人傲立天地间,自然格物便如脚踏实地,这才是根基。”
    殿内殿外,官员和士子们随后都起身,长揖着执弟子礼。
    “谨受教!”
    这是太常寺里的官员之外,皇帝第一次面对这么多的普通士子宣扬他的治学取向。
    对整个大明来说,这自然十分关键。
    天子的学问论述并不玄,反而很通俗。
    或有一些饱学之士仍能从一些细节角度去反驳一些东西,但至少绝大多数人是找不出破绽的。
    能够自洽贯通,不是学问大家又是什么?
    而后,这一场讲学并未结束,接着便是博研院供奉们在殿外分数处展示的实验。
    从大名鼎鼎的“千里眼”,到刚才那讲坛的传声之妙,还有折光为虹的棱镜,包括铁球落地、铁浮于水……
    实验本身固然令人称奇,但“学以致用”才是根本,博研院的供奉们也会解说一些将来可能的用途。
    一时不知多少目前只流传于博研院内部的新名词从他们嘴里讲述出来,宋应星像逛庙会一样应接不暇。
    朱常洛则已经回到藏书楼后面的原先王府的藩王和正妃寝殿院落里休息了。
    这是王府里仍旧保留下来的最后一部分了。
    现在,是伴驾官员和山东官员们在这里。
    其中最阿谀的,当然是从曲阜赶来的孔尚贤。
    皇帝的下一站就会从泰山西面直接先去曲阜。在那里,他还要去一下孔庙。谁都知道皇帝这并不是要尊孔,他的学问已经不将孔子看做至圣。
    皇帝只不过对孔子治学的态度、为人的道德要求表示肯定,顺便嘛……后人不肖,孔氏出了这么多事,皇帝只是对天下表示他尊敬的是孔子这个先贤本人,是学问本身,而非儒门。
    “只称先师?”
    朱常洛似笑非笑,孔尚贤跪在地上高举奏疏:“臣等阖族共情,还望陛下恩准。今日受教陛下学问大道,如聆仙音,臣更加惭愧。先祖在天有灵,见后世子孙以先祖大成至圣先师名号洋洋自得,恐怕也惭愧难当。”
    朱常洛漫不经心地说道,“夫子所处之世确实是旧制已然礼崩乐坏,其学问于当时自然是一时大成。”
    “当时有成,如今却恐怕有误后世学子精益求精,那却失了先祖盼天下人知书达礼之本意。”孔尚贤仍旧叩请。
    “你们以为呢?”朱常洛问了问方从哲等人。
    方从哲斟酌着说道:“衍圣公精研格物致知论,学问之精进,天下无人不知。今孔氏族人共请,臣以为可以议一议。”
    “议一议?”朱常洛笑着看他。
    “正是。”方从哲点头道,“陛下出巡授业天下学子,恐怕仍有不少愚顽之辈不能领悟精义。夫子封号,京里议起来,朝野自然都会议起来。”
    谢廷赞不由得看了他一眼:是个非常懂上意的人,能成为八相之一,并非无因啊。
    “说得也有道理。”朱常洛肯定了这个意见,随后看向孔尚贤,“搞出阖族共请的事,未免着相了。家大业大了,哪一族不会出些卑劣子弟?夫子一脉树大招风,你们如此惊惧,倒叫有些人议论朕和朝廷逼迫过甚了。”
    孔尚贤满背冷汗,跪在地上说道:“臣与族人确实是诚心醒悟,这既是臣等治学之谦慎,也是臣等治家之严明。为子孙计深远,正该戒骄戒躁。”
    “那确实难为你了。”
    朱常洛顿了顿之后,让他先起了身。
    “若要治家严明,那正该敞开了、深入了讲一讲。”他看着的是众人,“许多事该与不该,是非有公论。尊先师为至圣,以祖制为不可违,是因为对,还是因为好用?”
    “……”众人一时不知怎么接话。
    “是取巧法子。”朱常洛淡淡地说道,“人无完人,夫子是至圣,后人若学问不精、私德有缺,无非多了个借口,毕竟世间古往今来又有几人可称圣?天下读书人皆尊夫子为圣,旧道理就是至理,以之相辩,便是不败之地。天子也有圣明昏庸之别,以之相谏,再众论成城,也可以约束天子。取巧,好用。”
    孔尚贤的身躯肉眼可见地抖了抖。
    “所以难为你了。毕竟嘛,天下儒门子弟,都把夫子抬得高高的,俨然一教。夫子后人,一时为天子所用,一时为天下官绅所用。”
    朱常洛把这个问题点破了,正如他说的敞开了、深入地讲一讲。
    “不过取巧法子虽然好用,却解决不了真正问题。”朱常洛叹了一口气,“君臣相争、误国误民倒是小事,但治学不求推陈出新、为官不敢担当任事、做人以为肚子里有些墨水就高人一等,只知道照本宣科反而自认正确,从来如此便一定对,这才是大事。”
    朱常洛指了指孔尚贤:“治家严明,要从这个深度去好好想一想。前人就算栽了再大一棵树,也要后人好好养护,不是一味躲在树下遮风挡雨,乘凉歇荫。天有不测风云,若偶有天灾人祸,大树倾倒那就悔之晚矣。”
    孔尚贤又跪下连连磕头:“陛下所言,臣一定谨记于心,一定明告族人。”
    “你难,朕也难。”朱常洛再次让他起身,笑着摇了摇头,“朕何尝不是在太祖种下的大树下乘凉?只是国内国外一直在变,先帝数征之后,财计又越来越艰难。西洋人,鞑靼人,女真人,哪个不是虎视眈眈?朕若只是安享尊贵,朕大约还能安逸过一生,朕的儿子可就不一定了。”
    这话说得众人心里一阵恍惚。
    这里没有几个毛头小子,大多是万历朝过来的。
    十年以前,大明是个什么状况,他们心里也都有自己的判断。
    青史昭昭,像大明这样开国已经两百余年的,着实隐患重重。有洞见的,像当时的赵志皋那样断定大明已经亡国有日的又不是没有。
    这亡国有日不是说很快,而是一种大势。
    如果没有巨大的改变,它必定是不可避免地走向那个结局,无非方式和过程无法清晰预见罢了。
    但如今,大明确实像是生生止住了这种势头,以至于已经有不少人高喊中兴盛世。
    实际上皇帝今天在这里说的这些话,则证明他并不认可这种判断,反而在准备触及更根本的问题。
    那就是官绅在新政、新学之下如何自处。
    孔家只是天下不知多少大族、大户里的典型代表。有人家是前人种下了大树、开辟了基业,有些是这一代人成为了大树,正在开辟基业。
    开辟基业当然不是坏事,这是人之常情。
    但皇帝要求的是“不甩锅”。是非自有公论,有违国法、偷逃赋税当然就是不对的,欺压百姓、侵田夺产也是不对的,这些不对,难道要一直依靠官官相护、齐心压制新政保持现状掩盖下去?
    皇帝说,解决不了真正问题。
    那要怎么解决真正问题?
    答案似乎是那句话:别觉得肚子里有了些墨水就高人一等。
    如今,这种高人一等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
    士绅优免,士子在官府面前的特权!
    (本章完)
新书推荐: 小家小业 不道德关系(伪父子盖饭,3p) 精神体是幻想系如何贴贴 莺莺(古言1v1) 《可恶,又被抓住了》(np sp改后重传) 谁家清冷白月光天天咬人腺体啊 哑巴小道士被顶级大佬盯上 十三夜 [排球少年同人] 我在排球当教练 [柯南同人] 真酒的自救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