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无害,你立即带上朕之手谕,秘密前往敦煌玉门关,去接替关西节度使王兆元之职。”
“那王将军怎么办?”耶无害犹豫道。
“朕在手谕里已作按排,以后你就是镇西大将军。你最好今晚连夜出京,以免招人耳目。不过你要记住,整个京城只有朕一人知道你还活着。至于以后的事,你好自为之。”
闻听皇上说出此话,耶无害甚是感激,天子为解脱他一身的烦恼,真可谓是绞尽脑汁。但是,此时此刻耶无害却猛然想起一事,寻问道:“皇上,臣有一事,抖胆相问。”
“说吧!朕不怪你。”
“敢问皇上,手谕里是否还用着臣的真名?”
天子闻听此问,不假思索地答道:“当然!朕必须用你的真名派你前去接任。”
“皇上,”耶无害随即向前请示道,“臣有一事相求,不知当讲不当讲?”
“但讲无妨。”
“皇上既是要保护臣下,接替文书里何不改用臣的别名?”
“噢?……”天子恍然一怔,默默地点了点头,道:“你所言即是。朕倒是把这一点忽略了。不过用什么名字,你可否有了?”
“回皇上,臣曾用过慕容天水之名。”
“嗯!慕容天水……,好一个名字。朕即刻改换公文,从此不再有耶无害。你从今以后就是伪装者。”
“谢皇上。”
????????????????????????????????????????????????????????????????????????????????????????????
是日深夜,一骑飞经咸阳古道,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从此之后,真正的耶无害消失于京城、匿迹于江湖;人们只知道,耶无害已葬于骊山之下,时而有人去他的墓前拜祭这位英雄的侠客。
????????????????????????????????????????????????????????????????????????????????????????????
初冬十月二十三日,沙州名城,再现敦煌。酒楼之上,琴声歌唱。阳关一曲,《送元二使安西》,反复重唱。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来!慕容将军,你我同饮此杯。”
“请!”
说着,两名戎装的大将举杯一饮而尽。放下酒盏之后,只见那位五十多岁的老将说道:“慕容将军年轻有为,深得皇上器重,令我甚是佩服。如若你不嫌弃,我愿和你结成忘年之交。”
“王将军看得起下官,千杯不辞。怎会嫌弃你我结成忘年之交?”
“好!人逢知己千杯少。慕容将军,再干此杯。”
“王将军请!”
说完,这两人又是一饮而尽。
“慕容将军,王某跟你说句心里话,我也很想家。这敦煌城虽小,可它却是这戈壁滩上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它的西面有阳关、河仓城、玉门关,乃是丝绸之路的南北关隘。镇守如此重要的边关,是我们作为军人的职责所在。想当初,东汉名将班超在此镇守三十一年,空老边关,甚是令人悲切。想必慕容将军也是孤行至此,荒漠无亲,我真有些为你担心,担心你能否适应这苦涩的边关生活。”
“王将军能在此镇守十余年,深尝边疆这苦涩,我何尝不能呢?”
“嗳!你与我还不一样。”王兆元语重心长地向慕容天水解释道:“我有家眷妻儿在此,十余年来,镇守城关,虽饱经苍桑,但在此总还能享受到中原内地之家的天伦之乐。而你却不同了,独自一人,无妻儿亲眷,寂守边关,不免会有思乡思亲之情啊。”
“王将军所言乃人之常情。不过我虽然独行至此,可这儿有军有民,我们自然会团结一致,共同守卫中原之西大门。更何况,我在此无妻无子,正所谓‘来去赤条条无牵无挂’,这样才可以一心守卫边疆。至于中原家亲,我远在天涯,无暇顾及,也只有靠兄弟姐妹照应家母了。”
“好!慕容将军年少有志,赤胆忠心,誓守西关。国朝有此忠臣良将,势必西疆可保太平安宁矣。”
“多谢王将军对下官的信任。来,此杯我祝你一路顺风。”
“不错,我从此之后,便可以迎春踏青,重回中原故土,心里有着一种说不出来的激动。这一杯,我同样也要祝愿你,在这‘春风不度玉关门’的戈壁西滩,你的心中也有绿色的春天。”
“是的,王将军。羌笛毋需再怨杨柳,我的心中总会有美好的春天。”
????????????????????????????????????????????????????????????????????????????????????????????
第二日,大梁开平三年即长安安庆三年公元909年,十月二十四日。
王兆元将军带着妻儿老少上路了。
慕容天水等人纵马前来送行,挥泪而别!王兆元怀着一颗思念中原故土的赤心,激情涤荡,踏上回归之路。一路之上,古老的丝绸走廊,传来着风中《骆铃》声——
“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
山迭嶂,雾蒙蒙,革命生涯常分手,撒下一路驼铃声。
送战友,雾朦朦,任重道远多艰险,耳边响起驼铃声;
路漫漫,水茫茫,革命生涯常分手,撒下一路驼铃声。
战友啊!战友!亲爱的弟兄,当心夜半,北风寒,一路多保重!
战友啊!战友!亲爱的弟兄,待到乡边,传佳讯,我们再相逢!”
东方的阳光,已经普照在这一望无际的沙漠和人们的脸庞上,它仿佛在呼唤,在焕发着新的希望。送行的人和远东而去的人,都在渐渐接近着这希望之光;可他们之间的距离却渐渐地是那么的遥远……
“慕容将军,我们该回城了。”
“哦!……”沉思在遥望之中的慕容天水被旁边的一个声音惊醒。他侧目一望,是位金盔铜甲的武将。他心里明白,这位武将正是王将军曾向他介绍起的镇西副使,是这敦煌城关整军有肃、治安有方的优秀干将。从此之后,他将会是自己身边的得力助手,有许多的军机民情他还要向他虚心讨教。
“宋将军此刻是否也思念中原故土呢?”
闻听此问,宋将军轻马跟在慕容天水身旁,笑道:“身为朝廷命官,镇守边疆,保家卫国,乃是我等天职。习惯了,总觉得这里很好。我宋克金二十年的军旅生涯,全是跌打在这西域大漠哪!”
“宋将军在此必是饱经苍桑、身经百战,有许多事,我还要向宋将军多加请教。”
“哈哈哈!哪里,哪里。想当年,我从中原进驻此地,也是你这等年纪。没想到,这一晃就是二十年!弹指一挥间哪!”
“那宋将军在中原还有家亲么?”
“唉!……”宋克金脸上泛起了一丝忧伤,“我从小父母双亡,后靠哥嫂度日。可我在哥嫂家中受尽百般苦涩,哪里还有什么叔嫂、兄弟恩情?所以在我十九岁那年,被发配西域充军,从那再没回乡去见过哥嫂一次。”
“嗯!宋将军的苦衷,我也有同感。只不过,你在年少之时一定是生活困苦,甚是动人心肠。可如今已是今非昔比,你有美满的家庭,而且还是镇守一方的大将军。”
“说实在的,慕容将军年少老诚,更是少年得志,宋某深感钦佩。”
“宋将军过讲。其实,真正令人钦佩的,应该是你。你可以骑着高头大马,衣锦还乡。而我呢,已是无家可归的人喽。”
宋克金闻听慕容天水发出如此感慨,很是惊异,问道:“慕容将军,你此话怎讲?难道你……”
“噢!不!”慕容天水急忙否认,始才发觉他刚才的言语有些过火。怎么可以那么说呢?他为避开武林仇怨,奉令改名换姓到此接任,中原之内的耶无害已不复存在。这应该说是他无家可归的原因所在。但这位远在天涯的宋将军哪里知道这曾发生在京城的绝密事件?他冷不丁地突发感慨,怎能不令宋克金产生误解?于是,他转而笑着解释道:“我是说我现在还没有成家,还没有找到能伴我一生的红颜知己。所谓‘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所以,我是无家可归的。”
“噢!哈哈哈……”宋克金忍不住大笑道:“我当是什么事呢?原来慕容将军是在为此担忧。此事好办,包在我宋某身上,明个我就为你挑个绝色佳人奉上。你说咋样?”
看到宋克金在马鞍上那乐不自禁的样子,弄得慕容天水一阵拘促不安,真是让人见笑了。可他又无法向宋将军说个一青二白,便只好等着宋克金安静下来,认真地说道:“宋将军,你还不太了解我。我可不是那种沉迷于酒色之徒,既然到此边关,保家卫国,造福一方,乃是你我头等大事。至于儿女私情,倒不是那么重要,以后随缘而定吧。”
“嗳!慕容将军,你这么说就不对了。国事是大,私事是小,可也不能过于偏激,两者都应该全全处理得当。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哪位男子不善钟情,又有哪位女不怀春?趁着你还青春年少,何不及早安家立业,以后可全身心地投入国事之中。……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嗬?……”慕容天水被宋克金的一番语激起了兴趣,道:“宋将军也爱唐诗?”
“我只不过借这句唐诗来劝你,哪来什么爱好?我可是个粗人!”
“唉!”慕容天水此时却忧叹道:“还劝我做什么?我的私事,也可能是我在执迷不悟。对于以往的儿女私情,我只能说‘当年不肯嫁东风,无端却被西风误。’不过我还是相信,天涯何处无芳草?”
“嗳!这就对了,慕容将军。想开些,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不是曾有古人说‘七步之内必有芳草’嘛!”
说来也巧,宋克金话音刚落,只见一群身着绫罗绸缎的女子从他俩身边纵马飞弛(驰)而过。慕容天水只觉得是一片过眼烟云,一晃而逝。然而,宋克金却满面春风地向他笑道:“慕容将军,我说的没错吧?实不相瞒,那为首的一位女子可是大家闺秀,而且是文武双全,要不要我为你从中作合?”
再说此时的慕容天水,他的心里哪里还放在这上面?只是由于宋克金的好意提及此事,使他的脑海里不断涌现出了诸多旧情往事:贾云、石小梅、阮晓峰、程圆圆、陈小(晓)南,她们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可一切又是那么的渺茫遥远。他最爱的意中人,可未能与他长久;真心要爱他的人,可他却不能够。这个情字,就这么爱捉弄人,令人神魂颠倒,令人百般无奈,却始终摆脱不了它的纠缠。
“慕容将军,你在想什么?”
“哦!”慕容天水恍然醒悟,道:“没想什么。我们赶快回城。”
说完,慕容天水打马加快了脚步。
等到两人来到城内,天光正旺,时辰尚早。慕容天水和宋克金并没有立即返回官署,而是走马行在大街小巷,打算巡察一下城内百姓的情况。因为慕容天水心中明白,自从他千里迢迢地从京城赶至敦煌,至今已有一月之久;可今天送走昔日将官王兆元,他还算是第一天正式上任。对于这城里城外的军情民事,他还是一无所知。今日有宋将军在此,何不请他做向导,亲自体察民情,日后也好因地制宜,造福于民。基于此情,宋克金欣然答应,领着慕容将军边走边回报这敦煌城的内外情况。
“宋将军,这城中百姓共有多少?”
“共有六万八千九百七十户!”
“六万八千九百七十户!”慕容天水语气沉重,喃喃地说道:“城关之内,我们只有两千军卒,这军民的比例也实在太小,应该全民皆兵才是。”
“嗯!慕容将军所言即是。其实,王将军临走前曾郑重嘱咐过下官,要我尽力辅佐将军,其中就讲到加强军队实力这一条。”
“王将军怎么讲?”慕容天水顿觉眼光发亮。
“王将军要我建议你,在城中百姓挑选兵卒,抓紧操练兵马,增强军备实力和防御能力,万不可轻心大意。”
“嗯。我们是应该张贴布告,即刻招兵买马。”
第二日清晨,十月二十五日,敦煌四门布下招兵告示,平民百姓勇跃报名参军,当日,便扩招了三千子弟。但是,问题又来了。如今扩充兵力,整整翻了一倍半!如何养活起这宠大的五千兵卒呢?于是,慕容天水又召集文臣将校,共商决策。最终决定,军民要团结一心,兵不离农,农不离兵;双方要互相协作,互相补充,日益向自给自足的方向发展。于此同时,慕容天水又向天子奏写上书,派人火速送往京师,请求天子援助,扩备军需物资。但是,他心里明白,此去京城,要经过嘉峪关、酒泉、张掖(甘州)、凉州(武威)、兰州、狄道、渭源、陇西、落门川、伏羌县、天水、汧(千)源驿、凤翔府驿、岐山、扶风、武功驿、马嵬驿、兴平、咸阳,如此千里迢迢,万一边城紧急,必是远水不解近渴,难应燃眉之急。之所以如此,也只不过是权宜之计。更重要、更根本的还是要靠自己,靠本地实力来富民强兵,减轻朝廷负担,为天子解忧。
为将敦煌兵马训练有素,慕容天水更是以身作责、身先士卒,练武强身,提高作战技能,整日和兵将们同吃同住,以达到和兵将们同甘共苦、齐心守卫边疆国土的决心。
所以,真正的大侠名剑,不光要力劈华山,更要有诗和远方。人,要有梦想,才有前进的动力。生活不光要有眼前的苟且,还要有诗和远方,要有憧憬和向往,更要有理想和抱负。但是没有了健康的身体,你再年轻有何用?你再有财富又有何用?你再有时间又有何用?没有健康,你还要什么诗和远方,那只有“湿(死、尸、虱)和药方。第二十世纪的美女周旋、阮玲玉、林徽因、翁美玲、三毛、邓丽君、梅艳芳,从古至今的帅哥霍去病、李世民、同治皇帝、孙中山、汪精卫、张国荣、李咏,不都是因病早早离开了人世? 故此,不光是女人和男人,世上一切人都要以健康最为重要,最为富有。要文明我们的头脑,野蛮我们的四肢,练武强身,增强体魄,就像大侠名剑一样。
这一日,已是大梁开平三年即长安安庆三年公元909年十一月十一日,正宗的农历“光棍节”。
慕容天水屹立在教兵台上,望着下面这五千名保家卫国的龙虎卫士,又开始了他的军事教导:“军心不稳,一在奸臣,二在娼女,三在弹尽粮绝。所以,军心要稳,军法应严明,男女应划江而治。不可有女人以及奸臣惑乱军心;除此之外,军心要稳,还要兵精粮足,上下齐心,不可有三心二意。至于战争,我向来不赞成(承)。但是,所谓‘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兵还要养,军还要治,此谓备战。一旦非战不可,就应该以战养兵,以战止战。围而不打,以气势惊扰其心,是谓上策。攻城杀戮,此之谓下策。下策只是武战、力战,即使胜利,却有人心不服;而上策则是心战,是心理战术战策的妙用,其胜利则使人心服口服。所以,宁用上策之战而不用下策之战。但是,这一上战之说也不是一成不变,有时上战、下战交错运用,更能达到异想不到的效果。治军之道,重要严明,军纪威严,赏罚分明。严以竖威,军中不可嬉戏而轻佻。所以,我在此宣布,‘严以竖威,赏罚分明’乃我治军口号。”
慕容天水此话一出,其下军中顿时千呼万应。“严以竖威,赏罚分明”的军法口号,似如雷霆万钧、直冲宵汉。
“宋将军!我们不光要强健体魄,还要武装我们的头脑。”只见慕容天水向身边的宋克金说道:“治军之道,应加以文武。非但要炼武强身,精通作战技术技巧,还要使将士熟读兵书战策,通晓天文地理,训练成有勇有谋之士。如此,才能练得立于不败之地的王牌之师。”
“慕容将军所言即是。我相信由将军你来教导训练,必得精兵强将。”
“刀不磨就要锈,兵不练势必要落后。所以,在武练之余,我们必须向将士们传授些作战计谋,以弥补我们这些边关将士的不足之处。”
“将军之意,是要让兵士学习兵书战策?”
“不错!正是如此。所以我请你明日便把军库之内的兵书战策搜集出库,明日开始对全军进行全方位军事教导。”
“是!”
时至第二日,十一月十二日,宋克金命士卒将兵书全搬至教兵场,请慕容将军查点。
此刻,慕容天水眼望长案之上浩如烟海的兵书,心中不禁一阵浮想连(联)翩。想当年,他带着心爱之人阮晓峰进驻骊山华清园,他俩游进藏经阁,同样看到了漫无边际的书海。那里,简直是三教九流、五花八门,无所不有。而那时,他俩注重研习了一些房中养生术之类的书籍。而今天,在这里,全是青一色的兵书战策。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应该做些什么呢?天子命他镇守边西大门,他就应该身先士卒,艰(坚)守边关大门,把关西将士训练成有勇有智的王牌之师。为此,必须使全军内修文德、外练武技以及生产制造,才能富国强兵,抵御外敌入侵。
弥望着这似如长龙的书山,但他心里知道,此中真正的上乘兵书便是《孙子十三篇》、《孙膑兵法》、《吴子》、《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六韬》、《唐太宗李公问对》、《三十六计》、《诸葛亮将苑》、《长短经》等等。然而,仅此这些,要想将它们向全军将士一一传授,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必须择优而习,融会贯通,普遍联系,明察各类兵书之间的异同之处,兼收并蓄各家之长而弃其之短,力争精一而无所不精!所谓儒家博大精深,法家审时度势,兵家随机应变,道家老谋深算,纵横家忤合飞钳,阴阳家神秘莫测,名家纵横捭阖,杂家的变化多端,墨家的沉稳刚毅……这无非都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中必有内在的必须的联系。正所谓九九归一,阴阳互变,万变不离其宗,混元无极也。
想至此处,慕容天水命人首先将《孙子十三篇》发放给全军将士,力争每人一本。实在不够,便使之两人或是三人一本,以求此次军事思想涌贯三军之头脑。随后,他又命人将《孙膑兵法》、《吴子》、《司马法》、《阴谋》、《管子》、《荀子》等书一一发放给将士,打算先带领全军研习《孙子十三篇》,然后再由他们去触类旁通,互相研习各类兵书。
眼见长龙一般的书山光然一空,慕容天水手持一本《孙子十三篇》,在长案前徘徊了一下,说道:“据传说,在文明初始就有了‘黄帝兵法’,后来才出现了几位著书练兵的奇才。你象百代宗师的姜太公,武祖兵圣孙武子,旷世奇才鬼谷子,还有被称为千古完人的诸葛亮,这几位英雄人物虽说都不是同时代的智囊人物,但他们都是用兵如神的兵家代表,都是兵家智慧的大宗师,他们各自所总结的军事思想,应该说是大同小异,自有其间的本质联系。要掌握兵家智谋,就必须首先通晓兵书。因为兵书是兵家智慧的结晶,是兵家谋略的载体。兵书贵精不贵多,读兵书也是如此。现在各位将士手里都有一本或是几本兵书,不知你们愿和本将军先研习哪部兵法?”
慕容天水此话既出,其下全军将士立即高呼响应,连喊“《孙子兵法》、《孙子兵法》。”
“好!正合本将军之意。”慕容天水微笑道:“要研习《孙子兵法》,首先要了解孙子本人,不知哪位将军能讲讲有关孙子的生平事迹?”
慕容天水话音刚落,只见偏将李明朝起身应道:“末将愿讲!”
“嗯!李将军请讲!”
“孙子,名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人,大约与东周春秋时期的孔子(前551~前479)同时。他出身贵族,为避齐国内乱,流亡到南方的吴国,结识了吴王阖闾的谋臣伍子胥。经伍子胥推荐,孙武带着自己著写的兵法《孙子十三篇》进见吴王,得到吴王的赞赏和器重,任为大将。他曾以3万军队打败了楚国20万大军,攻入楚国都城郢。从此,吴国强盛起来,‘北威齐晋,显名诸侯’,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自然而然,孙武及其兵法威名远震,世代流传。西汉武帝时的史官司马迁,还专门为孙武作了传记。孙武死后埋藏于苏州城北相城区阳澄湖西路的南河岸。”
事实上,孙武死后,葬于苏州城北。也就是现在苏州相城区元和镇之一的陆慕镇阳澄湖西路与人民路北延交叉口西南侧小河南岸的树林里,即“合景峰汇住宅小区”对过的小河南岸。
对于这么一个中国古代军事家的墓穴,安然地躺在树林里,在阳澄湖西路上竟然没有标志,让路上的行人一直蒙在鼓里。而孙武的墓碑,也缺少他的生平事迹简介,仅仅是“孙武之墓”,“兵学鼻祖”,“孙武墓园”十二个字,太简单化。而且他的墓地也是年久失修。苏州大人为什么对这么一个神圣历史人文古迹竟是这么漠不关心呢?完全可以扩大宣传,在此制造一个闻名遐迩的古迹名胜!使之能像“唐寅墓园”一样名垂青史、引人入胜。
不过如今孙武墓要西迁150米左右与“明末四大才子之一的明公文征明”的墓合在一起打造出孙武公园,预计2012年清明节前对外免费开放。
“不错!李将军讲得很好!为了我们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孙武,我专门从《史记》中翻阅到‘孙子吴起列传’这一章节。在此,请让我为各位将士诵读一遍。”
于是,慕容天水又手持《史记》,开始清晰地念道:“孙子武者,齐人也。
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
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尔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妇人曰:‘诺。’约束既布,乃设铁钺,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审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斩左右队长。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比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徇。
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于是孙子使使报王曰:‘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吴王曰:‘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孙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
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这是简述记载孙武的故事。但他所著兵法的庐山真面目,我们尚未涉猎。不过,在此我可以略述一下这部《孙子兵法》。孙武作为先秦兵家的鼻祖,他所著的《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共计13篇,6000多字,对世界观、战争观、战略战术、战争规律、治军原则等问题,都有系统精辟的论述。三国时期著名的诗人、政治家和军事家曹操?遭孟德,很欣赏《孙子兵法》,并将它作了整理和注释,在序言中他写道:
操闻上古有弧矢之利,《论语》曰‘足兵’,《尚书》八政曰‘师’,《易》曰‘师贞丈人吉’,《诗》曰‘王赫斯怒,爰整其旅’,黄帝、汤、武咸用干戚以济世也。《司马法》曰:‘人故杀人,杀之可也。’恃武者灭,恃文者亡,夫差、偃王是也。圣人之用兵,揖而时动,不得已而用之。
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孙子者,齐人也,名武,为吴王阖闾作《兵法》一十三篇,试之以妇,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后百岁馀有孙膑,是武之后也。
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而但世人未这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
如下,请各位将士翻开《孙子兵法》,我们共同研习《孙子十三篇》。”
一、始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法,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令,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此篇的著名战例,就是越灭吴之战。这是春秋时期战争史上弱国打败强国的一个典范,它许多方面印证了《孙子兵法?始计篇》的合理性与正确性。越国作为一个较弱小的国家,能战胜实力强大、春秋五霸之一的吴国,首先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越国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改革政治,争取了民众的支持。越王勾践在会稽战败后,制订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同时,勾践以复仇雪耻为号召,激发民众积极参与灭吴战争,这正顺应了越国人民要求摆脱处于吴国臣属地位的愿望,因而获得了越国人民的支持。其次,在战略上,面对强敌,越国能够避其锋芒,制订以退为进、休息养生的长远行政策,以保存自己的实力,增强国力,为最终战胜强敌作好充分的准备;同时,针对吴国君臣的弱点和痞性,采取‘利而诱之’、‘强而避之’、‘亲而离之’等策略,使吴王夫差妄自尊大,放松警惕,穷兵黩武,削弱了自己的实力。最后,越国在袭击吴国条件成熟时,采取了乘虚捣袭的作战方针,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给吴军以致命的毁灭性打击,最终战胜了吴军,取得了灭吴之战的伟大胜利。在这场战争的全部过程中,越国战胜敌国的许多策略都与《孙子兵法?始计篇》所述的军事思想相符合,所以说这是始计篇的著名战例。当然,古今中外,符合始计篇的战例远非这些。有机会,我们还会作以研讨。”
讲到此处,慕容天水又随手拿起《曹操注孙子》,翻开第一页,解说道:“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少机警有权术,年二十举孝廉为郎,任洛阳北都尉。东汉末,镇压黄巾起义,壮大了自己势力。官渡之战大破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进位为丞相,后封魏王。公元220年,魏王崩天,其子曹丕建魏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东汉灭亡。曹操一生‘博览群书,特好兵法’,他依靠战争手段取得半壁江山,深知研究军事的重要性。他写了大量的军事著作,‘自作兵书十余万言’,只可惜至今已大多失传,只有《孙子注》被完好无缺地保存了下来,它是现存《孙子兵法》注释中最早、最好、最有特色的一种。在大约三百多条注释中,曹操充分肯定和阐发了孙武的军事思想,并根据秦汉以来战争的特点与他自己实战经验加以补充和发挥,比较系统全面地反映了他的军事思想。在三国鼎立的盛大战场上,曹操一方面‘观兵书战策多矣’,另一方面他又有丰富的实战经验,长于选将料敌,善于指挥作战,‘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若神’,这是他以弱胜强,往往置强敌于死地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研习《孙子兵法》,应和《曹操注孙子兵法》相辅相承,不可分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深入领会《孙子兵法》的精髓之所在。下面不请各位将士,听我读一读曹操的孙子注。”
“曹操说:所谓‘计’,就是要把选用将领、了解敌情、估算作战的区域与用兵的多少以及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易等事项,在出征前就预先谋划好。
曹公曰:计者,选将、量敌、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
曹公曰:谓下五事,彼我之情。
曹公曰:谓道之以教令。危者,危疑也。
曹公曰:顺天行诛,因阴阳四时之制,故《司马法》曰:‘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
曹公曰:言以九地形势不同,因时制也。论在《九地篇》。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曹公曰:将宜五德备也。
曹公曰:曲制者,部曲蕃帜金鼓之制也;官者,百官之分也;道者,粮路也;主用者,主军费用也。
曹公曰:同闻五者,将知其变极即胜也。
曹公曰:索其情者,胜负之情。
曹公曰:道德智能。
(天地孰得?)曹公曰:天时、地利。
(法令孰行?)曹公曰:设而不犯,犯而必诛。
曹公曰:以七事计之,知胜负矣。
曹公曰:不能定计,则退而去也。(这就是说,不能决定作战的计策,就应该引退而去。)
曹公曰:常法之外也。
曹公曰:制由权也,权因事制也。
(兵者,诡道也。)曹公曰: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这是说用兵没有固定的程式,应该采用变化多端、迷惑敌人方法。)
曹公曰:政治实须备之也。(敌军管理得十分严密,就必须防备它。)
(强而避之,)曹公曰:避其所长也。(要避开敌军的长处。)
(怒而挠之,)曹公曰:待其衰懈也。
(卑而骄之,佚而劳之。)曹公曰:以利劳之。
(亲而离之,)曹公曰:以间离之。(用间谍离间敌人。)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曹公曰:击其懈怠,出其空虚。
曹公曰:传犹泄也。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临敌变化,不可先传,故曰料敌在心,察机在目也。
曹公曰:以吾道观之矣。(要用自己的观点去观察战争的胜负。)”
二、作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蔽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盾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曹公曰:欲战必先算其费,务因粮于敌也。(作战先预算军费开支,务必要从敌方夺取粮食来充实自己。)
曹公曰:驰车,轻车也,驾驷马,凡千乘。革车,重车也,言万骑之重也。一车驾四马,卒十骑一重。养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保固守衣装,厩二人主养马,凡五人。步兵十人,重以大车驾牛。养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守衣装,凡三人也。带甲十万,士卒数也。
(千里馈粮,)曹公曰:越境千里。
曹公曰:谓赠赏犹在外。
曹公曰:钝,弊也;屈,尽也。
曹公曰:虽拙有以速胜。未睹者,言其无也。
曹公曰:籍犹贼也,言初赋民便取胜,不复归国发兵也。始载粮,后遂因食于敌,还兵入国,不复以粮迎之也。
曹公曰:兵甲战具,取于国中,粮食因敌也。
曹公曰:军行已出界,近师者贪财,皆贵卖,则百姓虚竭也。
曹公曰:丘,十六井也。百姓财殚尽而兵不解,则运粮尽力于原野。十去其七,所破费也。
曹公曰:丘牛谓丘邑之牛,大车乃毂车也。
曹公曰:六斛四斗为钟。计千里转运,二十钟而致一钟于车中也。忌,豆秸也;轩,禾藁也。石者一百二十斤也。转输之法,费二十石得一石。一云,忌音忌,豆也,七十斤为一石。当吾二十,言远费也。
(故杀敌者,怒也。)曹公曰:威怒以致敌。
曹公曰: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
曹公曰:以车战能得敌车十乘已上,赏赐之。不言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者赏之,而言赏得者何?言欲开示赏其所得车之卒也。陈车之法,五车为队,仆射一人;十车为官,卒长一人,车十乘,乘将吏二人。因而用之,故别言赐之,欲使将恩下及也。或云,言使自有车十乘已上与敌战,但取其有功者赏之,其十乘已下,虽一乘独得,余九乘皆赏之,所以率进励士也。
(而更其旌旗,)曹公曰:与吾同也。
(车杂而乘之,)曹公曰:不独任也。
曹公曰:益己之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曹公曰:久则不利。兵犹火也,不揖将**也。
曹公曰:将贤则国安也。
“作战篇的典型战例是北魏与大夏国统万城之战。这场战争发生在东晋十六国时期,是在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是北魏为统一北方而发动的战役。在这次战争中,鲜卑族北魏主拓跋焘对于孙子‘兵贵胜,不贵久’的作战思想有较深刻的理解,面对所要攻打的统万城,作战指挥果断灵活,避免了陷入旷日持久、进退两难的境地,较好地完成了这次攻坚战,推动了北方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进程。结果北魏主太武帝拓跋焘在统万城诱敌出城,抓住时机,速战速决,击败夏国主赫连昌,给大夏国以毁灭性打击。攻取了统万城,在此设置万统镇。这场大战,可以说正是运用《孙子兵法?作战篇》指导思想克敌制胜的成功典范。”
三、谋攻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贲温,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城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曹公曰:欲攻敌,必先谋。(要进攻敌人,一定要先谋划好。)
曹公曰:兴师深入长驱,距其城廓,绝其内外,敌举国来服为上。以兵击破,败而得之,其次也。
曹公曰:《司马法》曰:‘一万二千伍百为军。’
曹公曰:五百人为旅。
曹公曰:一旅已下至百人也。
曹公曰:百人已下至五人。
曹公曰:未战而敌自屈服。
(故上兵伐谋,)曹公曰:敌始有谋,伐之易也。(攻击敌人,一开始就谋划好,击败它就容易了。)
(其次伐交,)曹公曰:交,将合也。
(其次伐兵,)曹公曰:兵形已成也。
(其下攻城;)曹公曰:敌国以收其外粮,城以攻之,为下政也。
曹公曰:修,治也;橹,大盾也;贲温者,贲床其下四轮,从中推之至城下也。具,备也;器材者,机关攻守之总名,飞楼云梯之属。距堙者,踊土积高而前,以附其城也。
曹公曰:将忿不待攻城器,而使士卒缘城而上,如蚁之缘墙,杀伤士卒也。
曹公曰:毁灭人国,不久露师也。(摧毁敌国,不必长久用兵。)
曹公曰:不与敌战而必完全得之,立胜于天下,不顿兵血刃也。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曹公曰:以十敌一则围之,是将智勇等而兵利钝均也。若主弱客强,不用十也,操所以信兵围下邳生擒吕布也。
(五则攻之,)曹公曰:以五敌一,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
(倍则分之,)曹公曰:以二敌一,则一术为正,一术为奇。
(敌则能战之,)曹公曰:已与敌人众等,善者犹当设伏奇以胜之。
(少则逃之,)曹公曰:高壁坚垒,勿与战也。
(不若则能避之。)曹公曰:引兵避之也。(敌强我弱,就主动退却,避开敌人。)
曹公曰:小不能当大也。
(辅隙则国必弱。)曹公曰:形见于外也。
曹公曰:縻,御也。
曹公曰:军容不入国,国容不入军,礼不可以治兵也。
曹公曰:不得其人意也。
曹公曰:引,夺也。
曹公曰:君臣同欲。
曹公曰:《司马法》曰:‘进退惟时,无曰寡人’也。
曹公曰:此上五事也。
“谋攻篇的战争典范是晋楚城濮之战和烛之武退秦师。公元前632年发生的晋楚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晋、楚二个诸侯大国争霸中原的一次大战。在这场战争之初,楚国的实力强于晋国,而且有许多盟国,声势浩大。城濮之战以楚国出兵攻宋,宋成公派人来晋求救为引子展开。但宋国并不靠近晋国,远道救宋,必须经过楚国的盟国曹、卫,形势于晋不利。可是,晋军制订了正确的战略战术,运用谋略争取了齐、秦二个大国的援助,取得了‘伐交’、‘伐谋’方面的优势,最终击败了楚军,争得了中原霸主的地位。城濮之**晋军的胜利,是《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战胜策’的印证,晋军的取胜,不胜在实力,而胜在谋略。晋军在这场战争的胜利,首先在于晋国国君、文臣武将能够准确分析交战之初的客观形势及利弊,制订出了先胜弱敌、避免过早与楚正面交锋、争取齐、秦二国支持的谋略。随后,在决战之时,晋军敢于先退一步,避开楚军的锋芒锐气,以争取政治、军事上的主动。此外,晋军‘知己知彼’,能根据敌人的作战部署,灵活地选择主攻方向,先攻敌人的薄弱环节,各个击破,因而获得了此场战争的胜利。
纵观城濮之战的整个过程,我们不能不得这样的结论:克敌制胜的上策在于以谋略战胜敌人。在《孙子兵法?谋攻篇》中,孙子提出夺取胜利的两种策略,一种是不战而胜的策略,即‘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另一种是战胜略,即通过交战夺取胜利。《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不战而胜的史例。烛之武之所以能顺利地说服了秦穆公退兵,关键在于抓住了灭郑对秦、晋的利害关系。烛之武通过他的分析,让秦国看到了灭郑于秦不仅无利,而且有害;同时,烛之武在秦、晋关系上做文章,指出晋国言而有信,谋求霸权,贪得无厌,是不可合作、共事的,从而破坏了秦、晋的联盟。烛之武在论说灭郑之害时,始终从秦国的立场出发,处处为秦设想,以实事为依据,把秦、晋联合灭郑的害处分析得十分透彻,终于使得秦穆公撤兵回国。由于郑国在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成功地实施了‘伐交’策略,因而取得了使秦、晋两个大诸侯国不战自退的效果,解除了灭国之危。”
四、军形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这句话各位要细心领会!)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百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曹公曰:军之形也。我动彼应,两敌相察情也。
曹公曰:自修理以待敌之虚懈也。(管理好自己的军队,来等待敌军出现疏漏。)
曹公曰:见成形也。
(而不可为。)曹公曰:敌有备故也。
(不可胜者守也,)曹公曰:藏于形也。(曹操说:不可胜守也,守的意思就是隐匿军情。)
(可胜者攻也。)曹公曰:敌攻己,乃可胜。(敌军进攻我方暴露出弱点破绽时,我们就可以战胜它。)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曹公曰:吾所以守者,力不足也;所以攻者,力有余也。
曹公曰:因山川丘陵之固者,藏于九地之下;因天时之便者,动于九天之上。(未完待续)